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19、20世纪之交德语国家最重要的美术史家之一,生于瑞士,先后在巴塞尔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苏黎世大学担任教授。他的研究着重于用形式分析的方法来解释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是沃尔夫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欧美世界极有影响的一部美学和美术史著作。作者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论述了欧洲16、17世纪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全书以五对基本概念为主要章节,从绘画、雕塑、建筑角度,熟练驾驭 大量视觉材料,概括了古典艺术与巴洛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同时,也让人思考一下问题: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是否存在共同的模式,从而构成表面上显得杂乱无章的艺术的发展基础?是什么因素引起人们对同一幅画或同一个画家完全不同的反应?此书和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古典艺术》一起被视为风格研究的重要文献。全书观点鲜明,分析透辟,极有启发性,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理论修养,深化对艺术作品的认知。
...(展开全部)
最近正在读这本书,感触甚多,本人有几点想说的。 一是研究视角值得关注,本书几乎是纯粹从形式、风格上来解释艺术(包括绘画、雕塑甚至建筑),这点尤其值得国内学者学习。毕竟艺术从形式上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对研究中国绘画的同仁们来说值得好好琢磨琢磨,自己国家的东西是...
评分风格在历史当中变幻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这样在演化着,积累到当代,丰富而美好的时代,我们都在享受着这样的文明财富。 科技帮助艺术展开翅膀,变化着丰富的内容,所有的风格演化是非常难以总结的,有许多画家的意志,有许多科技带来的灵感,学科之间也在互相影响着,人与人...
评分古代,发展节奏不快。一个集体风格渐变很久。 当下,这些风格可以彼此变化,彼此共存,平均一个风格只能消费一周,都要学习。
评分 评分这本书是第二次读了,初读第一章可谓收获很多,而读到中段就开始有点不耐烦,有些读的急躁,而读的后半段则开始一字一句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又回头重读了中间的几章。不得不说,沃尔夫林是20世纪当之为愧的艺术史大师,不像许多低质量的艺术史著作,充斥着无关痛痒...
云里雾里看完,除了对巴洛克建筑有点点收获······好像是这样= =
评分Wölfflin有见地且分析透彻。但是本书配图太少,手头又没有图典,有些部分云里雾里。翻译也差强人意。另,从封面设计和排版来说,北大比人大的版本略好一点,虽然译文几乎一字未动。
评分云里雾里看完,除了对巴洛克建筑有点点收获······好像是这样= =
评分序言写的比正章好。尤其是那句“美术史主要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
评分沃尔夫林的研究是经验主义再加上感知式的描述研究,虽然提出的五组概念是很好用的工具,但却没有告诉读者为何如此,背后也没有太大的延展空间。 他注重艺术的风格和形式的立场,很难让人相信他是文化史家布克哈特的学生,强调艺术自发性的观点,也难以让人信服。不过这种不同的学术取向,倒是19-20世纪学术界的有趣之处。 虽然实证研究和图像学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仍需要借助沃尔夫林的理论工具,但是沃尔夫林的方法,存在的短处也是十分明显的。 就我个人来说,更为倾心和认同的,是施普林格那样的实证研究、图像学的阐释,以及艺术社会史等容纳度更广泛的方法。可能我始终无法赞成和接受经验主义式的研究吧,即使明知艺术并不是绝对客观,也仍旧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