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对剧变的世界,发展的中国不断做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判断,是国际战略研究的重任。为此,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愿对中国的战略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战略研究丛书”的宗旨。我们这套丛书将从广义的角度来讨论战略问题,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环境与资源、社会和人文等众多领域,凡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均可列入。我们没有既定的作者,凡符合上述选题标准,且学术价值高,有独到的见解,思想性强,文风好,并有政策水平的著作皆可入选。
徐弃郁,1974年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中校军衔。
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获军事学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曾赴瑞典“安全与发展研究所”客座研究。2000年进入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从事安全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公开发表论著40余万字。被选、聘为“中美杰出青年论坛”(YLF)成员、国防部“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
读完这本书,我想了一下,德国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训有这么几个: 1、建立起一个连续的、合理的外交策略。人们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这个外交策略进行修改,但是这个外交策略绝对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变更发生根本的变化。 2、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外交策略始终保持在...
评分大国崛起,这在今天的中国是个热议的话题,也是容易让不同立场的人撕的天昏地暗,同时又自说自话没有结果的话题。一个国家,该如何变大强大,这个过程中又该如何处理外交关系,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而曾经,德国便是这样一个国家,与我们如今的认知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德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想了一下,德国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训有这么几个: 1、建立起一个连续的、合理的外交策略。人们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这个外交策略进行修改,但是这个外交策略绝对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变更发生根本的变化。 2、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外交策略始终保持在...
评分 评分1. 一个崛起的大国应该尽可能避免成为矛盾的焦点。(P23) 2. 依据公众舆论来进行决策是多么不可靠。(P28) (1876年底,英国国内舆论正在谴责土耳其军队的暴行,这种舆论制约英国保守党政府采取任何保护土耳其、对抗俄国的政策。但短短6个多月后,英国的公众舆论由于土军对俄...
书还可以,外交博弈的篇幅较大,对德国哲学、社会思潮和社会内部阶层力量分析的篇幅稍小
评分联系到中国目前的状况,本书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尽管不是为了时代而写。作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AJ泰勒的影响,但这本书胜在不仅仅关注军事外交,对于当时欧洲的经济社会变化也有一定的分析,作者作为一名军人,对于施利芬计划的研究比普通历史学家专业。不足在于对后俾斯麦时代欧洲外交之间的互相作用分析的还是比较薄弱,军事战略分析比例稍大。PS:感受。俾斯麦在外交中存有虚荣心,也太过骄傲,没有培养出一套能理解和赞成自己平衡术的外交班子;在德法等国民族主义冲击政策的时候,作为欧洲大陆上还有保留较多理智的大国,英国却抛弃了平衡作用,图眼前小利,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岛国思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英国最终失掉了日不落帝国的皇冠,这场战争无疑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评分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很惊艳,第二遍刷完感觉一般了
评分俾斯麦的外交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避免德国成为矛盾焦点,从而可以根据现实利益灵活的调整外交政策。无论是对英俄关系的挑拨,对奥匈帝国的压制,对法国的和解姿态。既避免了进攻型的同盟关系的出现,避免被俄奥单独绑架,也拉拢住了俄奥这两个仅可能的盟友。冷战时期美俄之间不可避免的对立就给了中国火中取栗的机会,双方都要避免中国被对方单独击败,所以中国可以同时反美又反苏。 将予取之,必先与之。保持节制,不要过于贪心。保持耐心,等待合适时机的出现,在自己处于矛盾焦点时不要主动惹事。不要太在意沉没成本,即使经过艰苦努力才获得的东西,也可以毫不犹豫的放弃。
评分英译本由The MIT Press于2017年1月发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9817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