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内容简介:网络让我们与整个世界处于连线的状态,世界上的任何人与我们可以“一线相牵”,这些本是好事,但是,电脑、手机、MP4、PSP等构成的“屏幕”(screens)世界也让我们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状态。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一种传承已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关系的深度,工作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
我们向这些“屏幕”妥协得太多了,我们因为数字技术背负过多的信息,我们因为数字技术变得人情冷淡,因此陷入缺乏思考的浅薄的年代——鲍尔斯称之为“数字极端主义”的时代。
要在数字时代找回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妨回到过去,阅读哲人们的历史:从柏拉图、莎士比亚到富兰克林,再跨越到马歇尔•麦克卢汉……而作者的利器就是用这些大人物的思想,贯穿我们的生活“琐事”,告诉我们如何从这场数字时代的生活危机中金蝉脱壳。
William Powers,曾任职《华盛顿邮报》,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撰写过关于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文章。在写这本书期间,William Powers任职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修伦斯坦报业、政治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作者两度获得美国国家出版俱乐部Arthur Rowse 奖。此书是他的第一本书。
书是很新很合时宜的。 里面阐述了很多,目前我们意识到了,还有目前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关于数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用七位古代哲人对待新技术给生活带来剧变的态度,来给迷茫的我们给出了一部分参考。
评分呆会要去上班,随便写写吧。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家门口某书店,你能想象一个黑莓手机用户看到一本书封面是自己曾经用过的手机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么?估计就跟上中学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跟女盆友走在一起然后被班主任撞到的感觉一样吧——怎么会这么巧。其实我最初翻的时候...
评分收获:体验内心生活的魅力,过有深度的内心生活 下一步行动:1,周末断网 2,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30分钟 3,划定“非屏幕区”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生活的两种状态:群体与个人。整天面对屏幕的人,无疑处于第一种状态...
评分呆会要去上班,随便写写吧。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家门口某书店,你能想象一个黑莓手机用户看到一本书封面是自己曾经用过的手机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么?估计就跟上中学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跟女盆友走在一起然后被班主任撞到的感觉一样吧——怎么会这么巧。其实我最初翻的时候...
评分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占用了我们过多的时间。一番分析举例之后,得出的解决方案是,1,工作过程中专注在实质工作上面,尽量不要被各种突如其来的信息打断;2,力争在工作时间内解决问题,然后在工作时间之外远离互联网,工作时间外尽量不回复工作邮件(这好像和法国目前...
本书新颖之处在于将现如今的无孔不入的网络和各种电子设备引发的心理和社交各种症状,放到没有网络的古代社会里去进行类比讨论,用过去时代的7个哲学家的思考和方法来应对数字网络社会的困境。其实,技术日新月异,而人类原始反应机制和内心基本渴求,与苏格拉底的年代并没有多大不同。
评分译者的话 “终究,只有自己真的渴望宁静,才有足够的意志来抵抗这些喧嚣,真正安静下来吧。其实也容易,如果你有颗敏感的灵魂,只要偶尔抽空去郊外看看未被遮挡的天空,抑或周日下午泡杯清茶捧一本古文细读,看多了,感到了那份不可言喻的快乐,也就明白,内心的自由和永恒,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的。
评分在从家到公司的公交上快速翻完了这本书,内容并没有特别多的新意。唯一感觉有兴趣一读的几章,如莎士比亚用旧工具的启示,或是富兰克林的美德自修,稍微细看起来还是没有新的东西。或许在早几年作者写书的时候,这种摆脱社交网络绑架的忧虑是创新性的前瞻想法。
评分: G301/2124
评分如何改变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