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自然的快感和罪恶感一直困扰着人类,而所有的建筑家都背负着同样的矛盾书写着建筑史,这个悖论是建筑界永恒的课题。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家隈研吾对建筑的深层思考,以及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十世纪末建筑狂潮的背后,其实是一次难以抗拒的、对建筑体系的自身否定,甚至意图推翻建筑体系的时代运动。到底我们要拯救的建筑是什么?从古典主义发展到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演变受到哪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建筑要处理哪些相互对立的关系?建筑的未来是什么?
隈研吾(くま けんご ,Kengo Kuma),1954年生。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家。1979年东京大学建筑硕士。1990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得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建筑奖。 1998年起受聘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已经出版有《负建筑》、《十宅论》《自然的建筑》、和《反造型》等书。
读这本书,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西方建筑史和建筑思想史的脉络过一遍,帮助很大。因为黑白印刷,图片质量只能差强人意,但还是很有参考作用的。此书的特色在于用哲学观念与同时代的建筑互为映照,对于熟悉哲学史的读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建筑思想的关切和症结所在。作者的建筑入门...
评分读这本书,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西方建筑史和建筑思想史的脉络过一遍,帮助很大。因为黑白印刷,图片质量只能差强人意,但还是很有参考作用的。此书的特色在于用哲学观念与同时代的建筑互为映照,对于熟悉哲学史的读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建筑思想的关切和症结所在。作者的建筑入门...
评分本书从近代建筑思潮的混乱为引,将西方建筑思想体系从远古洞穴讲到现代主义。仿佛能看到主客观的交织辩证在哲学上的变迁如何投影到建筑学上。 我没有看懂的也正是从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尼采发展而来的主客观哲学核心命题。似乎是一种传统唯物与唯心的争斗。“辩证法...
评分新建筑入门,作者开篇便提到了因地震等灾难让自己去再次思考 建筑的本质问题。方振宁先生也在为本书的序中肯定了这种思考,并 提到日本建筑师在做建筑的时候总是不忘记对一些建筑根本问题的思 考,几乎每个日本建筑师都会多多少少出一些著作,而反观中国建筑 师则做建筑者甚多...
评分摘录如下: 1. 洞穴不归属于任何特定时代,这当然不是说洞穴不存在时间性。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上绘有无数图案……他们没有想把时间划分成现在、过去、未来,也没有想把洞穴归属于某个时代。时间被他们以自己的文字记述方式重复着,现在中有过去,过去中有现在,无穷无尽。 2. ...
与其说一本建筑启蒙书,不如说也是一本哲学书。最大的感受是,人也像建筑一样,即使在时间和空间上运用technique把内部与外部世界分割开来,却依然讽刺地设置了偷窥外界的窗。
评分洞穴的特征之三:无时间归属性。现代公寓可以让人无限宅下去,大概也是因为这个洞穴里没有那么强的外部时间感吧。
评分买回来才发现原来是名声在外的中信出版社的书,哎。
评分每次看好像都能发现新东西,前两天热衷看哲学,到了这本书居然看到畏研吾有个有意思的印证观点,在其看来,如果说摈弃装饰和功能主义是马克是主义在建筑界的投影,那么松散结构和透明感背后就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紧凑的结构是对普遍性 依赖,松散架构则是对建筑的抗争,对普遍性的否定
评分啊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