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谢奇•乌塞(Paolo Cherchi Usai),现任荷兰Haghefilm Foundation 总监,曾任澳大利亚国家视听资料馆馆长、美国乔治?伊斯曼影像博物馆电影部门高级馆员、罗彻斯特大学电影学副教授,杰弗瑞?塞茨尼克电影保护学校校长。曾与人共同创办波尔德诺默片影展及国际早期电影研究促进会(DOMITOR);他同时是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预备成员和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其著作有《无声电影导论》(Silent Cinema: An Introduction , 英国电影学院出版,2000)等。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电影史与电影哲学论著。它以储存电影的介质(胶片、光盘、数字技术)等为线索,大声疾呼:“电影,正在死亡!”但与这个略显夸张的呼喊想比,本书更深层的用意在于,让我们重新思考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它的本质为何,它存在的条件为何,它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为何。
這本書提出電影每天在消亡的事實,我們製造的電影與默默衰亡的電影,比有見光率的電影多得多。然而我們仍然不斷地在製造。很少人體認到電影無法修復的事實,縱然有許多ambitious and deceptive claim of restoration,但是那也僅是推遲影片風化腐蝕的速度。並且,修復影片需要...
评分活动影像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消亡的命运,而消费主义则是其加速消亡的催化剂。尽管有一次次的导评、加长和修复,但都不足以保留活动影像最原始的存在意义,而仅仅是创造了再消费的机会。 这是对活动影像、介质和时间的哲思,是对消费主义时代的反思。 虽然那52篇形而上的命...
评分去年十一月读完这本书到今天,我无数次在讨论、闲聊中提起相关片段。 如同书中所言,营销专家们永远是热衷于电影的,即便他们理解不了电影的价值,他们至少很清楚,“电影是用来卖大钱”的,于是有了商业片。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只有商业片了。 有数以千计的电影并未得到应有的...
评分恰逢电影资料馆在放映《盘丝洞》,从挪威千里迢迢回到大陆的拷贝着实让人充满期待;再加上之前《神女》拷贝在欧洲损毁的新闻,电影修复与保护的话题算不上热门也是逐渐突显。 《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一本薄的一个下午翻完的小书。每一小章节配有胶片时代...
评分去年十一月读完这本书到今天,我无数次在讨论、闲聊中提起相关片段。 如同书中所言,营销专家们永远是热衷于电影的,即便他们理解不了电影的价值,他们至少很清楚,“电影是用来卖大钱”的,于是有了商业片。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只有商业片了。 有数以千计的电影并未得到应有的...
其实讲的是胶片之死。虽然不认同里面的观点,但很尊敬它们
评分4.0 由頭至尾都是一股悲觀,既不相信觀眾,也不相信電影的命。印象中對書尾一篇致出版者的審稿報告裡有一句話是:「我來過了,我看過了。」滿滿都是哀嘆怨啊...
评分事實證明“元影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作為歷史客體的影像(膠片)跟人一樣是有壽命的,生老病死最終消亡。這至少說明了本雅明的“機械複製論”在影像的歷史上可能并不是萬能的。即便是“複製”的影像,它在短短生命週期中的每一次展現都是不同的。所以數碼時代才是沒有歷史的“複製時代”的開始。
评分有点深奥,但是很有意思
评分拉一泡屎读10页的书,但这样的书并不可怕,这样的书太多。可怕就在于作者竟然建议读者用超过一年的时间去读它,那就无异于谋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