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孟子》学史大纲

清代《孟子》学史大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畅然
出品人:
页数:512
译者:
出版时间:2011-2
价格:3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2078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学术史
  • 经学
  • 明清
  • 文献
  • 思想史
  • 孟学史
  • 历史
  • 孟子
  • 清代
  • 学史
  • 中国哲学
  • 儒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经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对清代有关《孟子》的著作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总结其思想上和学术上的积累、创新以及"因袭"、重复,分析其与当时及其前后的种种思想观念、学术形态的关系。

作者简介

北大儒藏中心助理研究员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清代《孟子》学的意义 1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现状 4
一、 传统的哲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缺憾4
二、 有关《孟子》和四书的专书学史的研究6
第三节 本书的定位、基本思路和材料断限 14
一、 本书的定位14
二、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安排14
三、 存异求同的宏观视角--"清代《孟子》学史大纲"命名之由来17
四、本书的材料断限和资料来源19
第四节 判断诠释的合法性及孰优孰劣的原则及实例举隅 21
第二章 清代有关《孟子》学的官方背景 25
第一节 四书学在清代科举教育中的兴衰和演变 25
一、 四书学在清代科举中的地位25
二、 八股文的性质、意义、流变和在清代的兴废26
三、从晚清新式学校的兴起到清末科举的废止28
四、 附:咸同间太平天国对待儒家经典的政策29
第二节 以朱子学为内容的儒学作为清朝官方哲学的确立及其实际的地位与作用 31
一、 康熙帝理学基础的奠定与反对门户之争,提倡躬行实践的"真理学"31
二、 康熙帝从兼容并包到盛推重视经学传统的朱子学33
三、 雍正间儒学的地位及孟子弟子的从祀36
四、 从雍正帝的《朋党论》到乾隆帝的本朝"无名臣亦无奸臣"论--乾隆间程朱理学"师道"地位的丧失36
第三节 清朝政府的文化出版事业及《孟子》主要的官方版本 40
一、 清代《孟子》、四书主要的官方版本40
二、 清朝政府重要的修书活动45
第四节 清朝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58
一、 顺治康熙间的文字狱--坊刻制艺序案和朱方旦私刻秘书案58
二、 雍正前期的文字狱--查嗣庭科场试题案和谢济世注《大学》案59
三、 雍正中期由曾静投书谋反案引发的吕留良案--雍正帝的"夫子好辩"60
四、 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和禁书毁书改书的活动--盛世的严猛66
五、 清代文字狱对乾嘉考据学兴起的影响评估68
六、 嘉道以降对思想文化控制的松弛和光绪年间对《四书改错》的禁令68
第三章 清代《孟子》学著作总说 71
第一节 清代《孟子》学著作的种数和内容分布 71
第二节 清代《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和分期 73
一、 清代偏义理的《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73
二、 清代普通的偏考据的《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74
三、清代四类特种的偏考据的《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 (辑佚类、《孟子外书》类、孟子年谱类、孟子弟子类)75
四、 清代四书典故类著作的年代分布暨明清经书典故类著作的历史地位76
五、 清代初学类《孟子》学著作的年代分布87
六、 清代《孟子》学著作的分期87
第三节 清代《孟子》学著作的体式 及其与学术创新、与内容性质的辩证关系 89
一、 预备理论:解经著作的"传注体"与"子学体"89
二、 清代偏义理的《孟子》学著作的各种体式96
三、 清代偏考据的《孟子》学著作的各种体式115
四、 理论小结:"义理""考据"的重新界说 --兼论考据之学的共向性取向119
五、 清代偏文学的《孟子》学著作的体式和著作125
第四章 清代《孟子》学著作分期详述 129
第一节 顺治至康熙前期(1644-1691)的《孟子》学著作 130
一、顺治到康熙前期(1644-1691)的《孟子》学著作综述130
二、清初王学代表人物的《孟子》学著作133
三、清庭的《日讲四书解义》139
四、清初朱子学代表人物的四书学著作140
第二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1692-1765)的《孟子》学著作 148
一、康熙后期(1692-1722)的《孟子》学著作综述148
二、雍正年间(1723-1735)的《孟子》学著作综述150
三、乾隆前期(1736-1765)的《孟子》学著作综述152
四、颜元、王复礼、王源的四书学著作154
五、李光地的四书学著作156
六、阎若璩、毛奇龄的四书学著作及其影响157
第三节 乾隆后期(1766-1795)的《孟子》学著作 --清代《孟子》学著作发展的转折点 168
一、乾隆后期(1766-1795)的《孟子》学著作综述168
二、赵岐《孟子章句》、孙奭《孟子音义》善本的刊行和《孟子外书》的重刊169
三、戴震对清代《孟子》学的贡献、主要的义理学著作 以及《孟子字义疏证》的具体内容171
第四节 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的《孟子》学著作 181
一、嘉庆年间(1796-1820)的《孟子》学著作综述181
二、道光年间(1821-1850)的《孟子》学著作综述184
三、焦循的《孟子正义》、清代六部《孟子》新疏及其他相关著作188
第五节 咸丰至光绪前期(1851-1895)的《孟子》学著作 203
一、咸丰年间(1851-1861)的《孟子》学著作综述203
二、同治年间(1862-18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处理的问题太驳杂,因为限定在“孟子”主题下,显得格外凌乱

评分

可以当资料看看,观点了无新意。

评分

作者是董洪利的学生,其知识储备与乃师如出一辙:一方面对训诂锱铢必较,另一方面又能从阐释学上对清儒方法作反思。读完整本书,能感到作者在文献打捞上下过苦功,对朱熹《集注》、焦循《正义》、戴震《疏证》等人的重要著作也有自己的心得。全书比较精彩的内容出现在五章四节——对清人解经方法的反思以及举戴震《疏证》为例。

评分

作者处理的问题太驳杂,因为限定在“孟子”主题下,显得格外凌乱

评分

作者是董洪利的学生,其知识储备与乃师如出一辙:一方面对训诂锱铢必较,另一方面又能从阐释学上对清儒方法作反思。读完整本书,能感到作者在文献打捞上下过苦功,对朱熹《集注》、焦循《正义》、戴震《疏证》等人的重要著作也有自己的心得。全书比较精彩的内容出现在五章四节——对清人解经方法的反思以及举戴震《疏证》为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