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秩序

心的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江蘇人民齣版社
作者:倪梁康
出品人:
頁數:198
译者:
出版時間:2010-9
價格:2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14056269
叢書系列:鳳凰文庫·純粹哲學係列
圖書標籤:
  • 現象學
  • 倪梁康
  • 哲學
  • 西方哲學
  • 心學
  • 倫理學
  • 求書
  • 哲學.大陸
  • 心理學
  • 哲學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認知行為療法
  • 正念
  • 幸福感
  • 人生意義
  • 內省
  • 個人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心的秩序:一種現象學心學研究的可能性》內容簡介:心的秩序——一種現象學心學研究的可能性,主要是在鬍塞爾的意識現象學和捨勒的感受現象學的背景下,也是在佛教唯識學和儒傢心學的背景下的一個倫理學的探索嘗試,它意味著用現象學的方法來研究人心中的道德律。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作者的話
導論:現象學運動的基本意涵
第一節 “現象學”的基本含義3
第二節 現象學的直接直觀與本質明察6
第三節 現象學操作的具體步驟8
第四節 現象學:在邏輯學與心理學之間9
第五節 現象學:在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之間0
第六節 現象學:在思辨哲學與詩化哲學之間2
第七節 現象學:在現象主義與本體主義之間4
第八節 現象學對中國學術的可能意義6
第一章 感受的現象學:從鬍塞爾到捨勒2
第一節 從意嚮體驗到意嚮感受23
第二節 感受行為的意嚮性問題25
第三節 感受行為的非意嚮性問題29
第四節 對感受行為的另一種分析33
第五節 對奠基關係的另一種理解36
第二章 道德意識的三個來源4
第一節 三個來源的區分與倫理學的定位42
第二節 根據三個來源的劃分來考察倫理思想史44
第三節 三種來源的道德意識之基本內涵47
第四節 區分道德意識三種來源的實際意義月
第五節 尾聲56
第三章 道德本能與道德判斷60
第一節 概念的描述定義60
第二節 道德本能6
第三節 自然主義倫理學的基礎64
第四節 道德和語言的平行性67
第五節 道德生活的雙重依據69
第六節 道德奠基關係70
第四章 從僞善現象看個體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分離73
第一節 對“僞善”的一種理解73
第二節 對“僞善”的另一種理解74
第三節 曆史上的“僞善”現象75
第四節 “僞善”的一般定義76
第五節 個體內在倫理與社會外在倫理77
第六節 僞善産生的基本前提79
第七節 人之為善的根本80
第八節 總結82
第五章 良知:在“自知”與“共知”之間
——歐洲哲學中“良知”概念的結構內涵與曆史發展84
第一節 引子:蘇格拉底的84
第二節 良知作為善意86
第三節 良知作為知識或意識88
第四節 良知作為共知93
第五節 良知作為自知97
第六節 良知:在共知與自知之間101
第七節 尾聲:真理與多數的問題107
第六章 聆聽“靈異”還是聆聽“上帝”?
——以蘇格拉底與亞伯拉罕案例為文本的經典解釋111
第一節 引子111
第二節 “靈異”作為內心的神旨114
第三節 “上帝”作為外在的主宰118
第四節 結語123
第七章 “全球倫理”的基礎:同情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25
第一節 作為全球倫理共識的金規則126
第二節 儒傢視野中作為金規則前提的同情心128
第三節 西方視野中作為原本道德意識的同情131
第四節 個體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區分133
第五節 從個體良知到全球倫理的轉變136
第八章 道德能力的先天與後天:羞惡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39
第一節 引論:羞愧作為道德問題139
第二節 兩種對羞愧的劃分方式140
第三節 羞愧的先天性141
第四節 羞愧的後天性143
第五節 先天形式與後天質料144
第六節 羞愧的個體性和社會性145
第七節 生理羞感與心靈羞感147
第八節 幾種羞感劃分之間的關係148
第九節 羞感作為良知150
第十節 小結:三個結論151
第九章 崇敬與虔敬:恭敬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52
第一節 語言學的解釋153
第二節 思想史的迴顧156
第三節 現象學的分析158
第四節 關於良知與知識關係的思考163
第十章 “倫常明察”作為現象學的方法支持:是非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66
第一節 “倫常明察”與“明智”167
第二節 “倫常明察”與“義務意識”174
第三節 “倫常明察”與“良知”179
第四節 總結188
主要參考文獻190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價值和它們的秩序不是在“內感知”或觀察中,而是在與世界的感受著的、活的交往中,在偏好和偏惡中,在愛與恨本身中,即在那些意嚮作用和行為的進行綫索中閃現齣來。 任何一種感受狀態都既不是價值,也不決定著價值,而至多隻可能是價值的載體。

评分

價值和它們的秩序不是在“內感知”或觀察中,而是在與世界的感受著的、活的交往中,在偏好和偏惡中,在愛與恨本身中,即在那些意嚮作用和行為的進行綫索中閃現齣來。 任何一種感受狀態都既不是價值,也不決定著價值,而至多隻可能是價值的載體。

评分

極好的著作!倪梁康式的現象學,終於讀到倪老師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倪老師研究他人的著作,不僅耳目一新,而且備受啓發。

评分

極好的著作!倪梁康式的現象學,終於讀到倪老師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倪老師研究他人的著作,不僅耳目一新,而且備受啓發。

评分

寫的清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