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彆史:現代中國的語言體驗》內容簡介:文學史理論不同於一般的文學理論,它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和實踐性。一般來說,文學理論是從大量的文學創作實踐中抽象齣來,探討某種文學的規律,形成其理論觀念與體係,反過來指導或解釋文學創作。
郜元寶,男,漢族,1966年生於安徽銅陵,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為颱灣大學客座教授、悉尼大學訪問學者、韓國高麗大學客座教授等。研究領域有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評論、現代漢語與中國新文學的關係史、魯迅研究、西方美學和文藝思想。著有《拯救大地》《在語言的地圖上》《魯迅六講》《另一種權利》《午後兩點的閑談》《現在的工作》《說話的精神》《在失敗中自覺》《惘然集》《為熱帶人語冰——我們時代的文學教養》《魯迅精讀》等論文、隨筆雜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作者在自序中感嘆寫作計劃縮水,原本三編的容量最後隻變成上下兩編瞭事(由於編輯錯誤,還可以見到部分三編寫作計劃的綱要,這個錯誤跟作者本體論語言觀結閤起來看,也算是有意味的形式瞭),“實在始料不及”,忍不住嗟嘆“對不住自己”。有類似心境的人應該不少,會這麼寫齣來的好像不多,一笑。
评分光讀自序的話,能感受到作者極深的怨氣(或者叫咄咄逼人的氣勢?),其實完全沒必要啊,海老師曾經有曰過,科學地認識語言是一迴事,在存在論上追問語言是另一迴事。從語言科學到語言哲學再到語言之體驗,兩者相隔幾百裏遠呢,總之,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倘若非要分齣高下,那估計得比關公戰秦瓊還不靠譜。PS:順便批評一下圖書館的,居然還真把這本書列為漢語史研究相關著作瞭,Orz~
评分“語言體驗”,而非“語言研究”。雖然郜老師覺得要寫三編纔對得起自己,但對我而言已經極具啓發價值瞭,尤其那篇關於“小說文體學”的方法論,可以以此為依據嘗試做文。
评分超越修辭學,釀造語言的烈酒。
评分郜老師對現代漢語與文學關係問題的重視是至關重要的。其論或可商榷,其心情卻需要仔細玩味。另,他還是太捧魯迅瞭,盡管我覺得他捧得有水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