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阳
出品人:
页数:379
译者:
出版时间:2009-9
价格:20.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409070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明清小说
  • 文学研究
  • 小说研究
  • 未知
  • 2009
  • 0.文学研究
  • 明清小说
  • 异象
  • 幻想
  • 文化现象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 小说主题
  • 梦境描写
  • 超自然元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清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异兆、星相、梦境、幻觉、痴傻、神鬼魂魄等“梦”“异”现象的描写,它们在文本中起着预示情节的发展、指示人物的命运、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连缀文本、烘托文境,甚至构建文章结构以及隐喻文章主题等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明清小说中的这些现象,在整体上人们却关照很少,因而就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然而它们作为明清小说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研究中忽略它们的存在,这对于明清小说研究来说是一种缺失。因此,本论文想把它们作为对象,对其做一定的系统性、发展性以及代表性文本的重点剖析和探索。第一章先对“梦”“异”现象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追溯阐释。并且指出“梦”“异”现象的表现形式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个体的潜意识表象,如梦境、幻觉、痴呆、癔说、口误、直觉等;二是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层面的表象:如神鬼、魂魄、占卜、童谣等等。其次探讨了“梦”“异”现象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通过沿时序较系统地梳理和论述,说明因其富于形象性和情境性的双重特质,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表现内容,这表现在:1、中国古代小说中“神”的母题性内容的传承流变;2、“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内容的流变。在其渐进的表现和描述中,又被用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的表现形式,这表现在:1、“神仙”、“梦幻”之境和现实之境相互交织的情境定势;2、“神梦”型人物和现实型人物两组人物长廊;3、“神梦”情节和现实情节互为统一的情节模式;4、“梦幻”影响下的多维结构形态。同时反映了人们对“梦”“异”现象认知的心路历程,其经历了描述性阶段、单一构建性阶段、和多层面构建合理化阶段。再次考察了“梦”“异”现象描写在明清小说中的存在和形式分类。其存在表现为同朝代小说中的普遍存在和不同朝代小说的共同存在,同时又表现出在不同小说体裁类型中的同时存在。明代文言小说中的“梦”“异”现象描写以鬼神妖异等整体文化层面的“梦”“异”现象为描写主体:明代话本小说以梦幻等个体的自然精神表象为描写主体;并且在明代章回小说的四大奇书中以及清代的文言小说、世情小说等中,都有“梦”“异”现象的普遍存在。其整体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跨度宽广、形式丰富。按“梦”“异”现象产生的渠道来看,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可分为三种类型:人本身的“梦”“异”现象;虚化的“梦”“异”现象和物化的“梦”“异”现象。从类型上看,其表现出了物化、神化、妖化和心境化的特点。第二章是对明清的代表作品进行较系统的典型性个案研究,探讨“梦”“异”现象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个性特点以及沿时序所表现出的描写趋势,并且通过个性特点和“梦”“异”现象在文本中的多种表现形式,来关照它们在文本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隐喻等方面是怎样贯穿和发挥作用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梦”“异”现象描写表现出的总体性特征是神性化,在这个总特征下,各种“梦”“异”现象发挥着未卜先知、预示、超能力等作用,通过它们来贯串组织情节结构,反映人物个性。其又各有特点:《三国演义》是神性、分类、散点式的布局。“梦”“异”现象形式各异,散若群星,但是却被统慑于“天命”之下,充满着神性化的“天”的意志指向,从而形成了在结构上的整体情节的悬念预示性和局部情节的象征伏应性;思想内容上的神性化隐喻和多元化呈现;人物塑造上的命运性指示和形象神化,于艺术上呈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极为宏阔而神秘的艺术境界;《水浒传》则是神性系统化构建,星相、神女、禅师形成了三重的神性系统式结构。神女在上,星相下移,禅师贯穿于世间。星相构成了小说的人物系统,神女贯穿了小说的情节线索,禅师指示了人物的行止命运。在《西游记》中,其特点则是模式对应化很强,用因果报应、因缘相生等等概念模式,来组织文本中的“梦”“异”现象。天、人、地和佛、人、魔的三维构建,以及和“梦”“异”现象的表现形态之间有了对应性的模式化隐喻,这是《西游记》中“梦”“异”现象描写的个性化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结构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对应性隐喻,模式化的“梦”“异”现象类型在细节上的贯穿,“梦”“异”现象化的人物分类构建,精神实现的思想内容。而在《金瓶梅》中,“梦”“异”现象已和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境联系紧密,表现出了人物心境化的特点。在重因果的整体框架上,把“梦”“异”现象和人物的个性心理、小说文境进行了较为密切的结合,表现出了人物心境化的个性特点。从而使“梦”“异”现象从人和神交接互感的通道,变成了人物心灵呈现的独特空间。在对人物心境的微妙描写中,呈现出了人性化、人情化、泛欲化等时代个性。从整体上来看,它有以下特征:心境化的“梦”“异”现象类型的侧重表现;以卜卦、偈语和化度为总为结;心境化统领下的多维表现;“梦”“异”现象艺术表现的由神化到人化。但在《聊斋志异》中,“梦”“异”现象的变形性特别引人注目,神鬼梦幻等精神表象则变成了作家表情达意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工具,从神鬼梦幻到花鬼狐妖等等,形式丰富,变换迷离。从而形成了《聊斋志异》独到的艺术审美视角,在变形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存在、生命状态以及社会、文化特点。而在《红楼梦》中,个体潜意识层面的“梦”“异”现象的描写在量、度、情境安排等上都较为恰切、系统、完整,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方式。在艺术处理下的个体潜意识表象近似于生活真实,充满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其中“梦”“异”现象描写有梦境、幻觉、痴傻、直觉等等,它们不仅是小说切入人物的独到视角,也是作者表达主旨的核心载体。并且,《红楼梦》对梦、幻、痴、迷等“梦”“异”现象进行了重新审视,呈现出了精神现象原则与艺术规律史无前例的完美结合,从而给小说注入了新的内容。第三章对明清小说中“梦”“异”现象描写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考察。在成因上,主要从文化渊源、历史背景、艺术审美、“梦”“异”现象的个体特征、作家个体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巫文化、天人感应、佛老思想以及天命观念等,形成了其文化的渊源;众神庞杂的明代社会和禁锢思想的清代社会是特定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奇幻的审美传统、众多明清小说理论家和作家对奇幻的喜爱以及“梦”“异”现象的奇幻之美,加上作家自身对自我精神现象的体验,从而使“梦”“异”现象成了他们的审美共识。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描写,以其恣肆汪洋的神奇想象,在小说中给我们构建了一维梦幻痴迷、神仙鬼魄、花妖狐异的神秘奇特的艺术世界。它影响着明清小说中多维叙述空间和多层面人物形象群落的形成,丰富了艺术虚构审美的内涵,促进了人、神、魔和人间与仙境等艺术虚构的幻化空间和写实空间的融合等等。其所形成的幻化神秘的艺术审美和独到的叙述模式,对明清小说及后世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冯阳,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

目录信息

绪论
第13-19 页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13-17 页
二、研究方法
第17-18 页
三、研究目标
第18-19 页
第一章 "梦""异"现象与明清小说
第19-59 页
第一节 "梦""异"现象
第19-24 页
一、"梦""异"现象的概念及内涵
第19-21 页
二、"梦""异"现象的表现形式
第21-24 页
第二节 "梦""异"现象与中国古代小说
第24-35 页
一、"梦""异"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24-30 页
二、"梦""异"现象为中国古代小说提供了重要的表现形式
第30-32 页
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梦""异"现象描写的发展阶段
第32-35 页
第三节 "梦""异"现象描写在明清小说中的存在和形式分类
第35-54 页
一、"梦""异"现象描写在明清小说中的存在
第35-53 页
二、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的形式分类
第53-54 页
第四节 明清小说中"梦""异"现象描写的特点
第54-59 页
一、明清小说中"梦""异"现象描写的整体特点
第55-57 页
二、明清小说中"梦""异"现象描写的类型特点
第57-59 页
第二章 明清小说中"梦""异"现象描写的个案研究
第59-203 页
第一节 神性化---《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中的"梦""异"现象描写
第59-110 页
一、神性散点式的布局——《三国志演义》中的"梦""异"现象描写
第59-94 页
二、神性系统式的构建——《水浒传》中的"梦""异"现象描写
第94-110 页
第二节 模式对应化——《西游记》中的"梦""异"现象描写
第110-126 页
一、整体结构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对应性隐喻
第110-114 页
二、模式化的"梦""异"现象在细节上的贯穿
第114-120 页
三、精神现象化的人物分类构建
第120-122 页
四、精神实现的思想内容
第122-126 页
第三节 心境化----《金瓶梅》中的"梦""异"现象描写
第126-144 页
一、心境化的"梦""异"现象类型的侧重表现
第126-132 页
二、以卜卦、偈语、化度为总为结
第132-138 页
三、心境化统领下的多维表现
第138-142 页
四、"梦""异"现象艺术表现的由神化到人化
第142-144 页
第四节 变形化----《聊斋志异》中的"梦""异"现象描写
第144-162 页
一、梦、幻、仙境、鬼蜮——"梦""异"现象变形的情景设定
第145-151 页
二、"花鬼狐妖"——"梦""异"现象变形的存在形态
第151-158 页
三、人间情道——"梦""异"现象变形的目标指向
第158-162 页
第五节 情境现实化——《红楼梦》中的"梦""异"现象描写
第162-203 页
一、潜意识层面的"梦""异"现象的描写形成了系统
第162-181 页
二、梦境式的结构和"梦""异"现象在情节上的贯穿
第181-191 页
三、梦幻本旨的写作倾向
第191-196 页
四、"梦""异"现象描写是艺术审美和精神规律结合的产物
第196-203 页
第三章 明清小说中"梦""异"现象描写的成因及其影响
第203-228 页
第一节 多维、神秘的文化渊源
第203-207 页
一、巫文化对虚化和生理的"梦""异"现象描写的影响
第203-204 页
二、天人感应思想对物化"梦""异"现象描写的影响
第204-206 页
三、佛、老思想对"梦""异"现象诸多方面的影响
第206 页
四、天命思想对"梦""异"现象描写思想倾向的影响
第206-207 页
第二节 神性、禁锢的时代背景
第207-210 页
一、众神庞杂的明代社会
第207-208 页
二、禁锢思想的清代社会
第208-210 页
第三节 奇幻的艺术审美
第210-217 页
一、奇幻是明代以前小说的审美传统
第210-212 页
二、奇幻是众多明清小说理论家和作家的审美共识
第212-214 页
三、明清戏曲等的奇幻审美对明清小说形成了文体间的交叉影响
第214-215 页
四、"梦""异"现象的奇幻之美应和了明清小说的审美倾向
第215-217 页
第四节 "梦""异"现象和作家个体
第217-223 页
一、个体潜意识层面的"梦""异"现象是创作主体精神的客观存在
第217-218 页
二、"梦""异"现象是文学艺术主体的审美对象之一
第218-219 页
三、梦层面的"梦""异"现象中的直觉灵感是作家的创作契机
第219-221 页
四、梦幻人生影响着作家从"梦""异"现象的虚幻上来关照生活
第221-223 页
第五节 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描写的影响
第223-228 页
一、对明清小说的叙述空间和人物形象群落形成了普遍的影响
第224-225 页
二、影响并丰富了明清小说中对"虚"的美学审视
第225-226 页
三、促进了小说创作中艺术虚构幻化和艺术写实的融合恰切
第226-227 页
四、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227-228 页
结论
第228-230 页
主要参考文献
第230-237 页
后记
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239 页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