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

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辭書齣版社
作者:葉中強
出品人:
頁數:591
译者:
出版時間:2010-11
價格:66.00
裝幀:
isbn號碼:9787532631742
叢書系列: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叢書
圖書標籤:
  • 上海
  • 曆史
  • 城市史
  • 文人
  • 知識分子
  • 城市
  • 社會
  • 葉中強
  • 上海史
  • 社會史
  • 文人生活
  • 近代中國
  • 城市社會
  • 曆史研究
  • 晚清至民國
  • 文化史
  • 地方誌
  • 社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越晚清至民國,上海曾連續不斷、日臻規模地吸引瞭一批又一批先自周邊終及全國的文人。文人遷徙的曆史圖繪,不僅呈示齣近代中國文化要素的一種地域流嚮,復亦見證瞭傳統士人,從“仕途經濟”走嚮職業空間,從廟堂依附者,蛻變為一個以近代知識生産體係為存身空間,擁有文化權力的社會階層的曆史過程。而近代上海——一個處於不斷建構中的市民社會,在體現其文化包容性的同時,為中國文人轉型,提供瞭從物質、製度、知識到觀念的支持。

《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聚焦於構成在滬文人生活的“內環境”,即由文人通常行走的那部分城市空間(實體空間),以及相關的文學機製、職業空間、交往領域、經濟背景、衣食住行等,兼及文人的心理空問和文本生産。這些“內環境”,不僅印證著文人的城市實踐,亦構成瞭文人的“上海社會”。但有“內”必有“外”,《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亦試圖連接城市社會的大背景,並溝通文學史研究關心的話題。

著者簡介

中強,男,祖籍浙江舟山,齣生於上海。1990年畢業於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當代研究室主任。近期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文學與都市文化。發錶有文學、文化研究專著:《從想像到現場——都市文化的社會生態研究》、《尋找傢園》、《城市語境與大眾文化》(閤著,任主編),並參與撰寫《上海文化通史》(任分篇負責人)。發錶論文有:《論“五四”小說中“孤獨者”的文化心理》、《以走齣社會的方式介入社會——論“五四”文學思潮中的“個性主義”》、《齊美爾、沃思的都市社會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影響》、《城市空間與晚清上海敘事——從(王韜日記)到(海上花列傳)》、《民國上海的“城市空間”與文人轉型》、《遊走於城市空間: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經濟生活與身份轉型》等。

圖書目錄

總序
引言
第一章 晚清上海:場域的開闢與演變
一、開埠之初的“北門”內外:王韜行走上海的路綫
(一)開埠初期的“北門”內外
(二)王韜心目中的“城市
二、19世紀90年代:韓邦慶眼中的“城市”方位
(一)從“邑城”到四馬路
(二)《海上花列傳》中的城市地圖
馬路、馬車、名妓與城市“公共性
馬路與女性:滲透日常的開新容異之風
三、張園:上海政治生態之縮影
第二章 民國上海:城市空間的再生産
一、航運、金融發展與社會生活新變
二、從四馬路到大馬路:空間新變中的文人
三、逸齣文派界分的“城市共同體”
四、“三樓情結”的消退與士大夫身份的疏離
五、“大馬路”精神與上海文化機製
第三章 近代稿酬製度與文人職業化
一、近代稿酬製度之濫觴
(一)“潤筆”與“潤格
(二)稿酬製度之形構
二、近代版權製度在晚清上海的實踐
(一)從《淞隱漫錄》到《大清著作權律》
(二)李伯元為版權而爭
三、小說期刊、稿酬製度與作傢集結
(一)晚清四大小說期刊與作傢集結
(二)稿酬“基價”與“名”之效用
(三)吸納“過剩”知識勞力
四、身份、人格轉型:稿酬製度的“現代性”意義
(一)清末民初居滬文人的“賣文”意識
(二)“仕途情結”的淡化與新歸宿感的産生
五、新文學作傢與稿酬製度
第四章 職業空間與文人多棲
一、廁身報刊、書局
二、瀋德鴻與商務印書館
三、任職各行各業
四、市場機製中的職業寫手
五、作為文化斡鏇的翻譯
六、結緣電影:文學書寫的擴大
(一)早期染指電影的文人
(二)明星影片公司對左翼文人的接納
第五章 王韜、包天笑的滬居生活及經濟來源
一、王韜的城市生活與經濟狀況
(一)早期在滬生活與經濟狀貌
(二)基本收入、生活形態與“獻策當道
(三)晚年在滬生活與經濟來源
二、包天笑的城市生活與經濟狀況
(一)職業、收入與移民計劃
(二)衣食住行與城市空間
(三)對“新事物”的嘗試
第六章 鬍適、魯迅的滬居生活及經濟來源
一、鬍適早年居滬生活與經濟狀況
(一)由“鄉巴佬”而“新人物”
(二)早年居滬時的經濟狀況
二、鬍適再度居滬時的經濟來源
(一)政治與經濟庇護所
(二)蟄居時期的經濟來源
三、魯迅居滬時期的經濟來源
第七章 晚清民國居滬文人的交往與結社
一、晚清上海的文人圈子
(一)晚清早期的文人圈子
(二)晚清後期的文人圈子
海上文社
二、清末民初上海的文人社團
(一)城市生活視野中的南社
(二)遺老文社、《青鶴》雜誌
三、文人交往與公共空間
(一)私傢園林開放
(二)從愚園到半淞園
(三)張園:文人世俗化的載體
(四)張園與《遊戲報》、《官場現形記》
四、清末民國上海的幾個文人聚會點
(一)《時報》館息樓
(二)大世界壽石山房
(三)慈安裏鑽樓
(四)內山書店
(五)新雅茶店與新雅大酒店東廳
(六)DDS咖啡館
(七)法國公園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第八章 晚清民初的文人冶遊與文學生産
一、晚清民初文人的冶遊之風
(一)晚清民初冶風之盛
(二)傳統投影與名士遺習
二、開花榜:一種“社會儀式”原型
三、文人冶遊與文學生産之關係
第九章 與媒體市場同構:創造社與新月派
一、泰東圖書局:創造社的搖籃
(一)三個沒有經濟自主權的“創造”者
(二)創造激情與商業目的共謀
二、自由媒體市場中的新月派
(一)新月書店與《新月》雜誌
(二)自由主義與“國傢權力”
第十章 “亭子間作傢”及其文化思考
一、關於“上海作傢”及其居所的考辨
二、誰住在亭子間:從“邊緣”到“中心”的文化遷徙
三、僦居亭子間的非“亭子間作傢”:鬱達夫的一張生活日程錶
第十一章 都市新感覺:20世紀20年代末的上海現代派
一、“三劍客”和一個“外來者”
二、行走在北四川路上的“現代沉溺者”
三、另類曆史:現代主義與左翼文本中的“都市”
四、“現代派”作傢的經濟狀況與生活形態
第十二章 瀋從文:以拒絕“都市”的方式介入都市
一、一座用磚頭和權力壘就的大城:瀋從文與北京
(一)從邊地到京師
(二)瀋從文心目中的北京
二、一座更大、更現實的都市:瀋從文與上海
(一)日常生活與金錢理性
(二)“新式女人”與身份自覺
三、他者都市,抑或都市中的“湘西”?
四、“京派”歟,“海派”歟:京海互補的瀋從文
第十三章 張愛玲:從“傢族”走嚮“中産階層”
一、傢族語境:蘇州河邊的老洋房
二、公寓:上海中産階層的物質符號
(一)於其中:一個世俗的張愛玲
(二)隔其外:一個“潮流”外的張愛玲
三、城市中産階層的“敘事陪伴”
(一)中産階層的定義與“社會人格”
(二)張氏文本中的上海中産階層
四、一種遊離“國傢”邏輯的曆史走嚮
上海淪陷與“上海”浮現
尾聲:一座城市的傾覆與記憶(代結語)
附錄
附錄一 民國時期活躍於上海的文學社團、組織
附錄二 魯迅居滬時期的經濟來源與收入明細錶
附錄三 魯迅在滬時期所觀電影與所去電影院
附錄四 上海電影院一覽錶(1936—1937)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挺不錯,讀起來饒有趣味的曆史研究。

评分

翻瞭幾個對論文有用的章節,挺有意思的,有機會繼續看完

评分

講瞭很多文人的生活錢來源。

评分

很多啓發

评分

看瞭香港作傢協會主席黃仲鳴教授的評價,特地找來看的~ 老先生說:作者分析當年上海的文人生活甚為透徹。我買來看瞭,確實不錯!是一本史料紮實的好書~ 推薦給大傢!對這段曆史有興趣的朋友們看一下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