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1828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贵族庄园雅斯纳斯·波良纳。1844年求学于喀山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家经营庄园。1852年从军高加索,同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发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开始文学活动。1856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作者赢得了名声。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行的,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体现他晚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的长篇小说《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豪,《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浮冰下的深河 人的生活就像安排在江面浮冰上的一场筵席,当冰面仍然冻结的时候,每个人都感觉这场筵席是在坚实的地面上进行着,并将永远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只有当冰面澌溶、开裂的时候,人才仿佛忽然发现,原来生活的基础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实安稳,一直以来的平稳...
评分《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是我读过的最伟大最完美的小说——虽然结尾时列文那让人厌烦的、说教式的神学和和平主义思考添加了一点杂音。相比之下,《悲惨世界》是拼凑式的,《尤利西斯》带有一种远离生活的博学的书生气,《追忆似水年华》的深邃也部分地迷失在错乱爱欲的颓废中,...
评分 评分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厚实的一部文学名著,托尔斯泰的传世三部巨著之一,在高中仅读的几本经典名著中,也曾有过《复活》,但已完全忘记。待稍晚些时候,拜读他的《战争与和平》,便可以通过罗兰罗兰的《名人传》,较为深入理解这位世界文豪生平及精神世界。 很难想...
评分这本书应该叫做《婚恋指南》,更适合高中至大学的孩子们看吧,写得挺细腻,挺真实的。安娜死之后列文的那些对于人生的思索完全可以独立成章,在本书中未免有些画蛇添足吧。如果取消第八部,故事在最痛时戛然而止似乎要更好些。生活、爱情、家庭、事业要想井井有条,除非你是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即便你走过、你预想过,你还是绕不过。该来的还会来,该走的还会走。随遇而安吧!
评分永远舞动在人们心中微笑的安娜卡列宁娜
评分看到安娜,就知道少妇的致命吸引力在哪儿了。可是这么可爱美丽聪明又被这么多喜欢的完美女人,到头来还是悲剧。哎,还是普通人的好,才貌都普普通通,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该干的事。
评分托翁希望告诉所有人“我还会对车夫伊万发脾气,还会争吵,还会不合时宜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还会在自己心灵最隐蔽处与别人、甚至与我的妻子之间筑起一道障壁,还会因自己担惊受怕而指责她,并为此后悔不迭,我凭理智还不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做祈祷,但是我还是会做祈祷的。然而,目前我的生活,我的全部生活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一分钟不仅不会像过去那样虚度,而且具有我有权使之具有的明确的善的意义!”但正如毛姆所言,他为了道德的说教,而将安娜强行引向死路,在后期把她写的“既愚蠢又令人讨厌,既苛刻又不讲情理”,这是非常遗憾的。不过,这仍然不失为一部两性战争的伟大史诗。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现实中,如此这般“愚蠢”,实在绵绵不绝
评分那是没话说的。尤其最后1/4本。不过我在想,考纲要求的初一学生读这书,是否有点偏早?在没有自己事先既有思考的基础上读这个,会不会补的太过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