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1868—1944)生于一八六六年,二十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这著名的最高学府毕业后,又进一步深造,完成了博士论文,还当过中学教师,终于得以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与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这一段学术道路尽管相当漫长,走下来颇为不易,但他却很早就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凭介《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克利斯朵夫正直善良,嫉恶如仇。他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对音乐有着很高的天赋,很小就进入了音乐殿堂。但他不愿以音乐来逢迎权贵,受到世人的迫害,后被迫逃亡法国。然而法国也一样腐败、虚伪,让他大为失望。但他并不沉沦,孤身抗争。后因卷入工人运动而流亡瑞士。在人生的坎坷中,他始终没放弃对美好艺术的追求,终成世界级的大音乐家。
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一部文学史是人类从童真走向成熟的发展史,是一个个文学大师用如椽巨笔记载的人类的心灵史,也是承载人类良知与情感反思的思想史。阅读这些传世的文学名著就是在阅读最鲜活生动的历史,就是在与大师们做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它会使一代代的读者获得心灵的滋养与巨大的审美满足。
同样是写英雄,同样要让人励志(虽然作者并不一定有此初衷,或被误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牛虻》等等,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我说出理由,我只能这是感觉,阅读后的感觉,是对初恋情人的懵懂感觉,无需解释,无需强调。 不同的受众对故...
评分按照传统的划分方式,四五两卷一般被放在一起,我本来也预计这篇读书笔记会在看完这两卷之后来写。但是事实上,我看完第四卷后已经忍不住要停下来歇口气,像是一个久疏锻炼的人忽然需要长跑时气喘吁吁地请求暂停一样。 第四卷的情节在我记忆里早已漫漶不清了,说来奇怪,我唯...
评分这部沉重的巨著,是我有史以来受到情感冲击最为强烈的一部小说。而在此前读过的村上春树亦或是毛姆的作品,恐怕也要相形见绌。 为了要表达这种情感,我忍不住借用了村上当年出于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钟爱,在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写的一段话: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
评分按照传统的划分方式,四五两卷一般被放在一起,我本来也预计这篇读书笔记会在看完这两卷之后来写。但是事实上,我看完第四卷后已经忍不住要停下来歇口气,像是一个久疏锻炼的人忽然需要长跑时气喘吁吁地请求暂停一样。 第四卷的情节在我记忆里早已漫漶不清了,说来奇怪,我唯...
评分读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选择了这本书,当时是二卷本。应该也不是这版本,豆瓣上似乎找不到。 第一个学期读完了第一卷,第二学期读完第二卷。 感觉似乎大学的第一年的精神生活就是用这本书撑起来的。 那时候认真地边读边做笔记。 然后做完笔记之后认真地一个字个字地打在自己的博...
线索拉得太长了,出现了太多的人物以致后面再出场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很多人尤其是女友虽然不是主人公但对其性格、命运处理也略嫌草率,翻译也不尽如人意
评分每个挣扎的灵魂都该看看
评分顽强的人生
评分每个挣扎的灵魂都该看看
评分只想说不愧为经典!!!当克利斯朵夫第一次人生失意去找苏兹,从苏兹得知克利斯朵夫要来,就迫不及待告诉朋友,到急急忙忙去车站等克利斯朵夫反而错过的失落(同时,克里斯多夫找到苏兹家,却没有人,失落地在小城闲逛)。苏兹回来发现克里斯多夫来过而未见,又全城寻找,最后两人才相遇。克里斯多夫当时只想到自己,没有考虑苏兹的感受,打算在这停留一天慰藉去找大师哈斯莱而不得的失落,苏兹本来生病,却用尽他所有生命的气力陪同克利斯朵夫,到后来默默过世。这段文字深深感动了我,就像电影画面一样映现于脑海。苏兹的善良,以及他对克利斯朵夫真挚的友谊感动了我。我忽然一惊(之前几次开始都没有坚持),差点错过如此优秀的作品。幸好这次坚持了!!!阅读也是一种缘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