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出品人:
页数:416
译者:
出版时间:2010-01
价格:41.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64266
丛书系列: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图书标签:
  • 陈平原
  • 五四
  • 文学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文学研究
  • 中国历史
  • 社会学
  • 五四运动
  • 历史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思想启蒙
  • 文化批判
  • 新文化运动
  • 知识分子
  • 社会变革
  • 现代性
  • 出版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导言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
第一章 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
一 关于“五四运动”
二 五月四日那一天
花开春日
集会天安门前
受气东交民巷
火烧赵家楼
夜囚警察厅
三 如何进入历史?
四 回到“五四”现场
第二章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一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二 “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三 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学事业
四 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
五 提倡学术与垄断舆论
六 文化资本与历史记忆
第三章 叩问大学的意义——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
一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二 北大传统的另一种阐释
三 老北大的艺术教育
美育而非美术
社团而非院系
从音乐研究会到音乐传习所
中乐与西乐之争
博雅传统与“爱美的”
第四章 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
一 古文的骄傲与白话的先驱
二 令人神往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
三 深思独得与有感而发
四 白话文的另一渊源
第五章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
一 删诗事件
二 老朋友的意见
三 学生的建议
四 二周的眼光
五 胡适的自我调整
六 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六章 写在“新文化”边上——旧纸堆里的新发现
一 失落在异邦的“国故”
二 在巴黎邂逅“老北大”
三 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
四 八十年前的中学国文教育之争
附录一 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
附录二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
附录三 台湾版《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自序
附录四 《触摸历史?进入五四》英译本序
引用及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是陈平原教授历时五年研究与书写五四的学术论文集,兼及文史,六篇论文立足历史的细节以小见大,围绕“一场游行、一份杂志、一本诗集”,选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新青年》中的文体对话,蔡元培的大学理想,章太炎的白话实验,北大的文学史教学,还有...  

评分

陈平原先生的这本书,不取历史研究中所惯用的宏观视角和说理风格,而是通过“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的“触摸”方式,试图真切的“进入”到历史之中,而非仅仅作为历史的看客,“意淫”那段令人神往的历史,并发出无病之“呻吟”而已。 ...  

评分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是陈平原教授历时五年研究与书写五四的学术论文集,兼及文史,六篇论文立足历史的细节以小见大,围绕“一场游行、一份杂志、一本诗集”,选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新青年》中的文体对话,蔡元培的大学理想,章太炎的白话实验,北大的文学史教学,还有...  

评分

文/吴红涛 近日翻了些现代学术史料,枯坐终日的感觉总算是摆脱掉一些了。先前读过平原君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对五四前后的学术事件也略知皮毛。不过让平原君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核心的同人阵营。而近日翻阅史料后使我有此感触:几乎所有二十世...

评分

当初,读陈平原、夏晓虹先生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其图文并峙,引领读者回到现场,激起对五四先贤的倾慕之情;今日又读陈氏新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则别有一番新鲜感受。作为对陈先生学术思路颇为熟稔...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觉得陈老师的书很好,但是没有“那么”好,不震撼。这本一上来讲五四是个星期天,一下子看进去了,不过这样的亮点真不能算多。真读过书,真有学问,可我对温和“改良”的兴趣真是不大。那些反复的剖白,学术加才气的啰嗦,老是让行文不够紧致,先前感觉“水”,其实也正是这些地方。算是大致明白了王瑶先生所谓“才华横溢”了。附录将近四分之一,前两篇倒不像第六章那么随意,却基本是四五章的“少作”,重复甚多;后两篇其他版本序言,不提也罢。现在评分感觉过高了;当然,可能也跟我对陈老师“画传”及背后意味的不喜欢有关,一笔算了吧。

评分

確實是細節鉤沉,对于深入历史情境有帮助,但沒多大趣味。

评分

四星半 「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与原动力。」 「与『五四』对话,可以是追怀与摹写,也可以是反省与批判;唯一不能允许的,是漠视或刻意回避。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即是历史,也是现实;即是学术,更是精神。」

评分

看了一半短期还拾不起来 先搁着

评分

第二章“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和第五章“经典是怎样形成的”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