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季雅娜•德•罗斯奈(Tatiana de Rosnay)
1961年出生于巴黎,拥有法国、英国、俄罗斯的血统。20世纪70年代,她跟随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父亲移居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她年重返巴黎。
《莎拉的钥匙》是塔季雅娜首次以英文母语创作的小说。此作从2007年在英语世界出版至今,不仅攻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光是美国地区,销售量就已突破百万册;而在欧洲,其声势更胜过《刺猬的优雅》,甚至让她超越众多法国名家,成为2009年全欧洲销量称霸的法语作家。
2008年,塔季雅娜凭借《莎拉的钥匙》荣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和“书商首选书奖”,成为法国广大读者最期盼阅读的作家,是近年来欧陆和英语世界最值得期待的重要作家。
1942年7月,巴黎,十岁的小姑娘莎拉同家人一起遭法国警察逮捕。在警察把他们抓走之前,莎拉把弟弟迈克尔锁进自家公寓里的一个壁橱里,把钥匙藏在自己身上,她以为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来……
书是朋友送的,不过估计她也就是看了看封套两面各大报章杂志的忽悠,以为能在我生日的时候负责煽情,于是泪水与欢笑交织,好不热闹,可惜啊~题材不错,主题人物却不突出,倒显得narrator Julia形象无比高大...... 这本书是以Julia的记者生活和1942年发生在Sarah身上令她愧疚一...
评分塔基雅娜•德•罗斯奈凭借自己的法、美双重文化背景,创作了一部当代人游走欧美数国,寻访二战中冬季赛车场大圈押幸存者的小说。女记者“我”拨开六十年的历史尘埃,将真相饲喂于人,犹太女孩莎拉仍在人世的旧识和他们的后人,有人喟叹,有人释然,有人重获新生,也有人几...
评分“你为什么要道歉,你是一个美国人,难道为美国没有在1944年解放法国道歉。” “我为我这么多年不知道这件事情而道歉。” 每次看和奥斯维辛有关的东西就会想到鲍曼的《现代性和大屠杀》,或者这不作品太深邃也太简单,人们一眼望穿了它的理性终点,又毫无智性的嗤之...
评分谁说过的,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创造故事,另外一种人讲故事。有时候记忆真的是太过沉重,有的背负着爱与希望,有的承载了太多的秘密和悲哀。 关于屠杀,关于被试图掩盖的历史真相,总会被人们的好奇心发掘,记住的人永远不会忘记。 《莎拉的钥匙》中朱莉娅带我们走过...
评分这本书让你读的时候充满了期待和幻想,最后却全都一一破灭,失望之余细想,这才是现实。如果让我的幻想实现,这本书也就失去了意义……
书不错的,就是后面狗血了, 那个记者....我擦...不想吐槽了,好好看书即可
评分朱莉娅的行为真的很自私,给无知者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评分我始终是一个漠然的旁观者。沉痛的故事,乏味的陈述。无从体会的伤痛。
评分“Zakhor. Al Tichkah.”---Remember. Never forget. ---记住。永不遗忘。 谢谢你,给我这本书。
评分学术类的书看得缓慢而有点头疼,这类书却一口气轻轻松松就读完了。莎拉和她弟弟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确实是很好的切入点,可惜后半部分让人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似乎是有点散神了,尤其最后“我”与莎拉儿子的莫名共鸣与惺惺相惜,有点多余,而且拉低了点整体的格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