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语境描写论纲

翻译语境描写论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运兴
出品人:
页数:315
译者:
出版时间:2010-3
价格:34.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2218517
丛书系列: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英语翻译
  • 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
  • 翻译
  • 已存
  • 翻译理论
  • 语境学
  • 描写学
  • 对比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翻译研究
  • 语言学
  • 文学翻译
  • 功能对等
  • 修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具体介绍了基于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范畴的翻译语境描写体系,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模式-途径”和“语境张力”两个视角对50余年来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集中对语言学途径进行反思,揭示翻译研究中跨学科移植的规律,探讨语言学途径的发展路径。下编基于上述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认识,借鉴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论”模式、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等语用学、语言学概念,提出翻译语境模式,并以平行语料为例证,力图建立以“语用-功能”为框架的翻译语境描写提纲。

作者简介

李运兴,天津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外国语学院教授、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编委,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天津电视台国际部译审。

主要著述有《英汉语篇翻译》、《语篇翻译引论》、《汉英翻译教程》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另有译著100多万字。

致力于将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式植入翻译研究及教学,力求在翻译研究的“经验—描写”和“历史—阐释”两大范式间建立互动界面,促进翻译研究学科的整体发展。

目录信息

上编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
第一章 语言学途径的反思3
1.1 概说3
1.2 “模式-途径”框架4
1.2.1 翻译研究模式和理论移植途径4
1.2.2 三大途径和两大流派6
1.2.3 对两大流派关系的认识9
1.3 “语境张力”框架15
1.3.1 “语境张力”概念15
1.3.2 各学派发展中的语境张力体现17
1.3.3 语境张力下各学派的相对位置25
1.3.4 语境张力的启示27
第二章 语言学途径的发展33
2.1 引言33
2.2 语言学途径作为一种工具范式34
2.3 语言学途径作为一种学术话语38
2.4 语言学途径的发展44
2.4.1 语言学途径发展的供体理论44
2.4.2 语言学途径的语境转向55
第三章 语言学途径的语境观——翻译语境62
3.1 引言62
3.2 语境的前理论概念(the pre-theoretical concept of context)——上下文64
3.3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观65
3.4 本书要建立的语境模式——语境视野模式70
3.4.1 译者的语境视野70
3.4.2 翻译研究者的语境视野73
3.4.3 语境视野模式中的“心理情景”和“语言框架”77
3.5 对翻译研究的启示80
3.5.1 方法论上的启示——翻译研究者视野中的诸关系80
3.5.2 认识论上的启示——翻译语境的属性85
第四章 语言学途径的研究方法93
4.1 引言93
4.2 注意研究跨学科理论移植规律93
4.3 描写和对比99
4.4 描写研究的程序101
4.5 语篇描写是语境研究的根本 103
4.6 对语料库建设的思考 107
4.7 研究者的立场110
下编 翻译语境描写纲要
第五章 经验意义描写117
5.1 概说117
5.2 经验意义118
5.2.1 经验意义潜势以及经验意义的谋议和重构 118
5.2.2 经验意义的解构和作者的经验 125
5.2.3 译者经验在翻译中的作用 129
5.2.4 小结和假设135
5.3 视角136
5.3.1 概说136
5.3.2 叙述视角137
5.3.3 时空视角143
5.3.4 小结和假设 148
5.4 词语149
5.4.1 词语的种类149
5.4.2 概念性经验150
5.4.3 感知性经验153
5.4.4 事件性经验和关系性经验——及物过程 154
5.4.5 小结和假设164
5.5 名物化164
5.5.1 什么是名物化164
5.5.2 “名词1+of+名词2”和“修饰语+中心词”结构166
5.5.3 去名物化过程是心理过程170
5.5.4 小结和假设171
第六章 人际意义描写172
6.1 概说 172
6.2 互动语旨174
6.2.1 作者的呈现度174
6.2.2 译者的可见性182
6.2.3 感染力(pathos appeals) 187
6.2.4 语言变体191
6.2.5 小结和假设197
6.3 功能语旨198
6.3.1 交际意图199
6.3.2 话语特征212
6.3.3 小结和假设215
第七章 语篇意义描写217
7.1 概说217
7.2 语义重复链218
7.2.1 衔接的实质是重复218
7.2.2 语义重复的种类221
7.2.3 小结和假设226
7.3 心理情景和语言框架226
7.3.1 概说226
7.3.2 情景成分隐化和语言框架227
7.3.3 高情景框架和低情景框架234
7.3.4 汉语高情景框架给译者的自由(translator's license)和责任235
7.3.5 小结和假设241
7.4 互文性242
7.4.1 互文性的含义242
7.4.2 语篇间的互文关系246
7.4.3 小结和假设251
7.5 连贯252
7.5.1 概说252
7.5.2 连贯的心理属性254
7.5.3 连贯的语篇属性260
7.5.4 小结和假设268
结语270
8.1 对本书的总结270
8.2 翻译研究的学科间性276
8.2.1 翻译研究的学科间性276
8.2.2 学科间性视阈下的现代翻译研究“示意图”278
8.2.3 理论研究诸范畴279
8.2.4 理论研究诸范畴所体现的以植入式为主导的学科间性关系--首要关系284
8.2.5 应用研究诸范畴288
8.2.6 应用研究诸范畴所体现的以合作式为主导的学科间性关系--次要关系294
8.2.7 小结295
后记296
参考文献29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