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1911-2009),山東臨清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係,翌年作為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迴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係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長、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對印度古代語言、印度古典文學、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關係等方麵有精深研究,著作頗豐,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羅摩衍那安探》、《今譯》(閤著),譯有《沙恭達羅》、《五捲書》、《羅摩衍那》等。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親曆“文化大革命”的紀實文章,本次所收以排印本(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2005年)為底本,核以手稿本(中國言實齣版社,2006年)。
季老晚年的寫的這本書,雖說是要揭傷疤,講述文革的慘痛可是文字方面實在是有心無力,枯燥無味,類似于一個老人的日常嘮叨。可怕就在于這點,真正親身經歷過文革的人已經逝去或者年邁無力奮筆疾書有力地再現當時地場景,爾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出現的文革場景,或許更有鞭策和感染...
評分书名是《牛棚杂忆》,实际还包括了《书斋杂录》和《病榻杂记》两部分,不过,只看《牛棚杂忆》就够了。 季老的杂忆,把绝大多数的人名都抹去了。可是越是这样,越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倒想刨根问底的挖出那些当时的风云人物来。就像季老写的,很想知道那些当时打打抄抄的浪尖上的...
評分“可否极泰来,人间正道,浩劫一过,我不但翻身起来,而且飞黄腾达,‘官运’亨通,颇让一些痛打过我,折磨过我的小将胆战心惊。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进行报复的。” “就像巴黎领导世界时装的新潮流一样,当时的北大确实是...
評分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撰写的《牛棚杂忆》一书,以真实的回忆,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老干部、知识分子以及无辜的人民群众遭到迫害,被强加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分子、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罪名,将非法关押的地方称为“牛棚”。这些老干部、知识分子等...
評分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 《牛棚杂忆》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位还有呼吸,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辛酸泪,心头血。读这本书时,我不由自主联想起了另一部记录着疯狂的社会的书,《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仅仅因...
被人尊稱季老,果然有其中的道理。
评分季羨林在那個時候願意將自己那五六年的經曆寫齣來,想來是難得的。就如同他自己說的,他最初隻想看看彆人寫寫那 10 年的迴憶,但是他等著,到頭來想是等不到瞭,看來這件事還需要自己去做。看季羨林先生的迴憶,他關於自己“政治敏感度低”以及自己“政治幼稚”(我印象有類似的詞來形容)的評價是中肯的…… 如果我翻瞭那些事情我不一定願意把這些迴憶在晚年公之於眾,但是季羨林先生寫瞭,而這些關於文革的迴憶的確珍貴,因為殘酷,且真實。季羨林先生書裏的用詞我太想用幽默這個詞,我覺著那種書寫方式其實是種排遣心中的積怨的一種方法,書裏的那些幾句我看瞭大抵是笑不齣來的。
评分讀季老總覺得心會靜下來。十年經曆,讀起來略輕鬆,但確實很難去堅持下來的。
评分未必客觀,卻很誠摯。
评分讀瞭《夾邊溝》之後,看的這本,有一個比較。 文字給人的感覺總是酸酸的,要麼罵人罵到江青為止,要麼就是我季羨林是被逼無奈的,看到後麵挨整時倒不覺得應該同情季羨林瞭。最後,還在正名,還在大段大段的講述交黨費。 給三星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