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J.M.庫切。他的小說以結構精緻、對話雋永、思辨深邃為特色。然而,他是一個有道德原則的懷疑論者,對當下西方文明中淺薄的道德感和殘酷的理性主義給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誠實消解瞭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礎,使自己遠離俗麗而無價值的戲劇化的解悟和懺悔。甚至當他在作品中錶達自己認定的信念時,譬如為動物的權利辯護,他也闡明瞭自己的前提,而不僅僅是單方麵的訴求。
庫切的興趣更多地關注著那些是非清晰卻又顯示為衝突頻仍的情形,如同瑪格麗特那幅著名油畫中那個男人在鏡前端詳自己的脖子一樣,在關鍵時刻,庫切作品中的人物總是遊移退縮、畏葸不前,無法率意而行。這種消極被動既是遮蔽個性的陰霾,卻也是麵嚮人性的最後一方聚集地——人們不妨以無法達到目的為由拒絕執行那些暴虐的命令。正是在對人的弱點與失敗的探索中,庫切抓住瞭人性中的神聖之火。
J.M.庫切(J.M.Coetzee 1940-),庫切1940年生於南非開普敦,荷蘭裔移民後代。成長於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逐漸成形並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離開南非赴倫敦,從事電腦軟件設計。1965年到美國攻讀文學博士,畢業後在紐約州立大學做教授。1971年迴到南非,在開普敦大學英文係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現係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成員,並在該校執教。小說《等待野蠻人》(1980)一齣版,即摘取費柏紀念奬、布萊剋紀念奬,為庫切贏得瞭國際聲譽。《邁剋爾·K的生活和時代》(1983)齣版當年就贏得英語文學界最高榮譽——英國布剋奬。《恥》1999年再度獲布剋奬,使庫切成為唯一的一位兩次獲該奬項的作傢。1994年齣版的《彼得堡的大師》獲得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奬。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傳體小說,披露他生活中不為人所知的一麵。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幽暗之地》(1974)、《內陸深處》(1977)、《福》(1986)、《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2003)、《慢人》(2005)等。庫切的每一部作品風格完全不同,意義多元。他是英語文學中獲奬最多的作傢之一,除瞭以上提到的奬項,還獲得過法國費米那奬、普利策奬、2000年英聯邦作傢奬等。2003年庫切榮膺諾貝爾文學奬。
有几点想说和几点想问的,看过这本书的豆友也许可以交流一下。 1 这个老行政官很困惑,道德立场与政治立场发生冲突,他的想法倒是很东方:只想平平静静与世无争地过日子。 但一个身份暧昧的人却想要日子清静,绝对是太天真了。 3 《等待野蛮人》的名字确实是取自卡瓦菲斯的...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这本书讲三种人,第一种是乔尔警官那种用体制当武器,残忍的对弱势的人施以暴行;第二种是野蛮人,他们远离体制,却因为无力而遭到非人对待;第三种是像行政官这种身处体制之中,但是并不认同暴行,频频对弱者伸出援手的人。 野蛮是相对文明而言的,谁掌握话语...
一個“文明”如何踐踏文明的故事,本來可以很波瀾壯闊,可是庫切老師寫來都是平平緩緩,唯美和真實交纏著。連最後的物傷其類,都是帶著麻痹的痛楚。所謂大傢,這大概是其中一種。
评分我的第五本庫切,也是最愛的一本,一個架空的帝國,一則現代寓言,文明本質的對內對外的雙重剖析,對外“野蠻人”與“文明人”的對抗,實為掠奪的文明人纔是真正的野蠻人,對內不知休養生息,“偏要製造動蕩讓人記住他的存在”,夾縫中良知猶存的人淪為階下囚,部分段落如孤絕或悲憤長詩,技巧隱埋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結尾真真意境高遠、繞梁三日:紛飛大雪裏的孩子們,“一個迷路很久的人,卻還硬著頭皮沿著這條可能走嚮烏有之鄉的路一直走下去”
评分很奇怪,就是明明他寫的故事背景是那麼荒涼廣袤,遍地是沙丘和燥熱的灰塵的、乾旱的鹽堿地,卻總讓人想起密林裏的濕熱,甚至伏擊在樹上一動不動盯著的另一批人,總是會串聯想起蛇之擁抱裏的大麻和迷幻藥,在狂熱而野蠻的排異行為下,對土地造成的難以愈閤的創傷…
评分扯淡吧,文明人政治正確的意淫,野蠻人都是溫順無害,文明人刻意地殘忍,唯獨老官員正義善良,再摻雜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愛寫的老年男人與年輕女人的性生活,以寓言的形式錶現更覺有意晦澀、逃避。
评分混雜著暴力、情色、陳腐的味道,開始能看下去,過後難免有些乏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