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斯蒂芬·茨威格(1881一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主要作品有《三大师传》《象棋的放事》《昨日的世界》等。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鼓吹欧洲的统一。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在书中提到,人的内心会有这样一种矛盾,在生活十分坎坷的时候,他渴望安宁;可是当生活十分安宁的时候,他又渴望紧张。所以在作者五十岁的生日那天,内心深处只有一种居心不良的愿望,但愿能发生一些什么能把他从安宁的生活中拽出去。十年以后他在巴西自杀。这本书不太像一般...
评分这本深受好评的书读来不仅没有令人失望,其带来的思想情感的撞击力之大是思思读书感受中少有,虽然通篇找下来,见不到什么煽情的遣词造句。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悲情在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身为才华横溢之男儿,袒露出娇弱女儿之悲悯之心,超越了种族超越...
评分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这本书是80年代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后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再版了。但我还是喜欢这本书这样发黄的纸张、铅印的文字。也许这样更能透出时代的沧桑感。 《昨日的世界》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最后一本书。写完这本书他就在巴西的公...
茨威格的日子太顺了,因而难免伤春悲秋的浅薄,茨威格为自己的顺利感到惭愧,从而竭力地把自己拉进一个要对欧洲的毁灭难辞其咎的文人圈子里,而实际上他所能做到的,至多就是痛悔再痛悔,感叹再感叹。思想深度限制了他,他的回忆抹不掉“致青春”的感伤主义,始终只是在一扇“怎么就这样了呢?”的门外打转转。这本书说明了他为何写《象棋的故事》,他想挖出晚期生涯里悲壮的成分,权作自我安抚,但一个感伤主义者的真诚,又让他主动泄露了自己的刻意而为。
评分写得太好了 深受感动 这是一曲昨日欧洲的赞歌和挽歌 只是今天的世界会更好吗明天的世界会更好吗 我也不知道
评分略厚的一本书,读起来却周流无滞。茨威格并不空谈战争的种种,而是把战争带给人民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刻画的丝丝入扣,并把战争导致的现象做了生动的还原,以及合理的解释。解决了我对自一战以来,好些现象以及发生原因无法理解的困惑,打通了我的历史脉络。还有许多感受难以言尽,是一本一期一会的好书!
评分在这本书里,曾经我认为茨威格笔法的所有缺点,全都变为了优点。他太真挚、细腻,正直,当然也有不时的自鸣得意。或许茨威格始终抱持欧洲大同的梦想,他笔下的一战前真是黄金时代。现代人或许很难想象文化艺术、精神财富曾拥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被看得如此重要,能够这样蓬勃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后一切都陨落了,理想、人性、文化的力量。他在遗书中说:「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宁愿舍弃新世界的血肉之躯,还是化作旧日世界的幽灵来得惬意些吧。
评分很喜欢,感叹自己读得太晚了,这是一本趁年轻越早读越好的书,因为它能极大的敞开年轻人的心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