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哈贝马斯的精心策划下,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他和德里达共同署名的文章,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欧洲再生。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法文版本。同一天,美国知识分子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主要竞争对手《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响应文章。瑞士的阿道夫•穆希格在《新苏黎世报》,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共和报》,意大利哲学家吉亚尼•瓦蒂莫在《邮报》,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在《国家报》,也分别发表大作。这些文章各自独立,但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伊拉克战争如号角,唤起一个欧洲国的共识。所有的作者(艾柯可能算是例外)全都明白表达了反对美国的立场。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译者简介:
邓伯宸先生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现为《新观光》杂志专栏作者。曾翻译多本英文著作,包括《说谎》、《影子大地》、《群氓之族》、《丘吉尔的黑狗》、《生活之道》、《男子气概》、《美的滥用》、《黑暗时代群像》、《有求必应》、《觉醒风》、《孤独的聆赏者》、《和平: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故事》、《时间等候区》(“2004健康好书”首奖)与《绿色宣言》(2005年“奖励人权教育出版品”奖)等。
我想评价欧洲和美国的关系时,满脑子想的是——欧美其实是一对基友:一个做了几十年的受,觉得保持一个姿势很难受,需要换个体位;一个做了几十年的攻,觉得感觉很好不想下来,于是就编了这本书。 欧洲这种痛苦又愉悦的心情在书里屡屡出现,而更明显的是几乎每个欧洲作...
评分 评分想来这番介入乃是要引发更多的讨论。哈贝马斯所要求于朋友与同业的,在于以欧洲公民的立场,就当前欧洲的处境发表各自的看法,并对各国政府和现行(虽然仍未充分成形)欧洲政府提出一系列的吁求。 当此之际,对于伊拉克战争,各国因立场互异而在欧洲内部形成尖锐的分歧,在...
评分中国人的2000年前统一,使得外国人到中国,容易被中国内部多样性吸引。 欧洲人的分裂,使得中国人看欧洲,更容易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但欧洲的现实四分五裂。 内部差距很大,这部书有很好的介绍。
评分我想评价欧洲和美国的关系时,满脑子想的是——欧美其实是一对基友:一个做了几十年的受,觉得保持一个姿势很难受,需要换个体位;一个做了几十年的攻,觉得感觉很好不想下来,于是就编了这本书。 欧洲这种痛苦又愉悦的心情在书里屡屡出现,而更明显的是几乎每个欧洲作...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再见!
评分我看还能不能坚持下去。哲学家讲政治还能嘲其为空中阁楼,某些知识分子这批驳角度倒是特别清奇。【十年前欧洲面临的问题,现在不仅没有解决,形势反而更加严峻。十年前预见可能会影响到欧洲一体化的因素(中欧和内部伊斯兰群体)似乎也确实开始发酵。目前读的两篇看来,埃柯似乎对趋势更敏感。
评分扯淡的居多,务实的很少。
评分旧欧洲——西欧+北欧+中欧+南欧(应该还包括英国);新欧洲——旧欧洲+英国+东欧+(可能还包括俄罗斯土耳其);核心欧洲——法德和低地三国。远在万里之外的我辈只能尽力想象欧洲国家既想获得共同体的好处又难摆脱两三百年的国族意识的纠结;试图在后殖民时代重现帝国荣光、从边缘重返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家的焦虑。这或许有一点中国“伟大复兴”的影子?
评分第一二部分围绕的是欧洲内部的矛盾,第三部分后续回应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欧洲与美国的关系,更加系统。2003年,还没有发生欧债危机和英国脱欧的年代,欧盟的困境在于所谓自决权即欧洲宪法究竟是各成员国内部必须认可还是仅需布鲁塞尔的那个总部认可?以及所谓欧洲各国共同的历史和经验,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毕竟东欧西欧北欧南欧相差甚远。而站在今天看,东欧走了那么多年依然没有抵达西方,欧盟成员国货币政策不独立不符合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那么,欧盟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一个民族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共同的敌人(美国)么?它就真的那么需要完全相同的历史和情感么?求同存异又有何不可?可是,哪里才是必须同的底线呢?除了欧盟内部以外,外在环境比如和美国的关系、恐怖主义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秩序,都深深影响着这个实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