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哈贝马斯的精心策划下,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他和德里达共同署名的文章,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欧洲再生。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法文版本。同一天,美国知识分子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主要竞争对手《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响应文章。瑞士的阿道夫•穆希格在《新苏黎世报》,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共和报》,意大利哲学家吉亚尼•瓦蒂莫在《邮报》,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在《国家报》,也分别发表大作。这些文章各自独立,但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伊拉克战争如号角,唤起一个欧洲国的共识。所有的作者(艾柯可能算是例外)全都明白表达了反对美国的立场。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译者简介:
邓伯宸先生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现为《新观光》杂志专栏作者。曾翻译多本英文著作,包括《说谎》、《影子大地》、《群氓之族》、《丘吉尔的黑狗》、《生活之道》、《男子气概》、《美的滥用》、《黑暗时代群像》、《有求必应》、《觉醒风》、《孤独的聆赏者》、《和平: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故事》、《时间等候区》(“2004健康好书”首奖)与《绿色宣言》(2005年“奖励人权教育出版品”奖)等。
中国人的2000年前统一,使得外国人到中国,容易被中国内部多样性吸引。 欧洲人的分裂,使得中国人看欧洲,更容易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但欧洲的现实四分五裂。 内部差距很大,这部书有很好的介绍。
评分载《瞭望东方周刊》 此处为未受字数限制的未删节原版 (目录导读)现实之利,公共之辩,贤哲之梦 (内文导读)虽然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盟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被认为是功能主义学说的成功;但实际上回顾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思想史,欧洲从来就是意识形态的欧洲。 希腊发生债权危机...
评分地理决定论说,阿尔卑斯山呈放射状的走势决定了欧洲不可能统一。学者们苦苦的思索和争辩,只为了追求所谓 核心欧洲,欧洲所代表的、所主张的、所拥有的,到底是什么。 那么,谁能站出来告诉大家,当今的核心中国在哪里呢。
评分地理决定论说,阿尔卑斯山呈放射状的走势决定了欧洲不可能统一。学者们苦苦的思索和争辩,只为了追求所谓 核心欧洲,欧洲所代表的、所主张的、所拥有的,到底是什么。 那么,谁能站出来告诉大家,当今的核心中国在哪里呢。
评分这个问题乍一看令人骇异:世上难道还有另外一个欧洲吗?然而,地理意义上虽然只有一个欧洲,但在政治意义上远非如此了,事实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头疼的也是迄今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在于:每个欧洲国家,甚至每个欧洲人,对于“欧洲”应该是怎样一个欧洲,都有着不同的、难以协...
2012年的夏天,希腊似乎逃离欧元区已定的情况下再回头看这本书真是感慨良多。诸位学者的美好构想跌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前
评分译得很烂。但从欧盟成立前知识分子联盟的大讨论,到欧盟成立,再到如今欧洲上演的这幕闹剧,回过头去看,还是很有启发的。西欧、中欧,加上东欧,活脱脱就像大姨太和小媳妇之间的关系。所谓的欧洲认同问题,实际上不过是要调和优越的所谓“核心欧洲”和相对落后的东欧国家之间的矛盾而已。
评分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再见!
评分旧欧洲——西欧+北欧+中欧+南欧(应该还包括英国);新欧洲——旧欧洲+英国+东欧+(可能还包括俄罗斯土耳其);核心欧洲——法德和低地三国。远在万里之外的我辈只能尽力想象欧洲国家既想获得共同体的好处又难摆脱两三百年的国族意识的纠结;试图在后殖民时代重现帝国荣光、从边缘重返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家的焦虑。这或许有一点中国“伟大复兴”的影子?
评分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再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