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平年间,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为了寻找传戒高僧,四位年轻的日本僧人不畏艰险随遣唐使船西来,荣睿和尚与普照和尚几经周折,终得到高僧鉴真应允东渡。已在大唐五十年的老僧业行,也带上了花费毕生心血抄写的经卷,与他们一同归国。
五次渡海受挫,众人在滚滚波涛间几经沉浮,或客死异乡,或魂归大海。鉴真虽然双目失明,却不改初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抵达日本,于奈良东大寺登坛授戒,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井上靖(1907~1991),日本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日中古代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家,日中友好社会活动家。1907年出生于北海道,早年遍读中国典籍。代表作有《斗牛》《城堡》《天平之甍》《楼兰》《敦煌》《孔子》等,其中《天平之甍》于1958年获日本艺术选奖。
《天平之甍》一书,不过一百多页,几万字而已。但是书中参考的历史资料相当丰富,连和汉两国诗歌都有引用。更了不起的是,书中人物虽多,然而作者只加寥寥数笔,众生面貌便跃然纸上,无论主次尽皆栩栩如生。 如果是一名中国作家描写鉴真东渡,恐怕少不了要赞扬鉴真...
评分井上靖的著作,这是一本由史书而来的文学作品,是井上靖的好友给他的意见,于是这本书就应运而生了。天平是日本的国号,对应于中国就是唐朝玄宗时期,说的是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求法,鉴真东渡的故事。文中的普照和尚为了请高僧去日本弘法,在唐土耗尽了半生。业行和尚日夜埋首典...
评分本书是台湾作家朱天心所力荐的,果然名不虚传(其推荐文见《时移事往──〈天平之甍〉》,http://baike.baidu.com/view/898471.htm)。 在谈其妙处前,先略为交代一下本书的几个中文译本。 大陆最早的译本,出自大名鼎鼎的楼适夷先生之手,作家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一九七八...
评分井上靖的文笔是很平淡的,然而平淡之中却见壮阔之美。 伪主角鉴真和尚于文中着墨处并不多,然而就在他问遍寺中弟子谁愿意东渡去日本而无一人应答时,他淡然说道:“那么,我去吧!” 此刻,故事恐怕方算真正开始,那一群日本留学僧人命运的齿轮才向最终归属之处慢慢转动起来...
评分扬州大明寺是常去的。父上年轻时候在扬州念书,那大概是他回忆里的好时光,于是踏青郊游,每每就变成了扬州一日游。 我也是爱去大明寺。经堂前的桃花并不如何特别,却总是要念叨起那句“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苏轼的老师欧阳修曾在此筑建平山堂,写下“手种堂前垂柳...
一段峥嵘岁月
评分从艺术性来说,写得实在一般。最大的问题在于,本应是主角的鉴真却犹如隐身人,出场不多,笔墨极少,性格不够丰富,一个现代小说中的主角竟然是如此扁形人物,反倒是故事中的日本配角们更像小说的关键,近于圆形人物。
评分井上靖是白描高手。关键之处,于人物的对话却非常用力,往往片语只言,掷地作金石响。其锤炼之功真厉害。另外,为这个版本的封面加一星。人文社现在的美术设计太俗,应该回头看看自己80年代的装帧了。
评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合上这本书时算是真正深刻感受到了这句话其后的含义和重量。若说最终得以与鉴真同道回国的普照可算是功德圆满,那么极力促成此事却无奈客死他乡的荣睿于其自身未得落叶归根虽有遗憾,但若于极乐世界有知鉴真成功赴日便也大可得以心安罢。最无奈最悲惨的莫过于业行,费尽毕生心血一字一句誊抄而得的几十箱经卷最终沉入海底,自己也终于未能再次踏上故土。看到他落得如此下场,顿觉内心一片苍茫。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上万事万物莫非如此,至于我,也不过是渺渺天地间的刍狗,连枯骨都算不上。
评分从艺术性来说,写得实在一般。最大的问题在于,本应是主角的鉴真却犹如隐身人,出场不多,笔墨极少,性格不够丰富,一个现代小说中的主角竟然是如此扁形人物,反倒是故事中的日本配角们更像小说的关键,近于圆形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