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台湾 历史 访谈 吴锦勋 社会 台湾文学 臺灣 回憶錄
发表于2025-02-22
台灣,請聽我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二○○九年,國府遷台整整一甲子。這六十年,我們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看到台灣由壓抑、逐漸裂變、轉型,徬徨於道途,追尋著出路。
六十年,有太多可以記述,也有太多可以遺忘,不管記憶或忘卻,歷史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在這條時間長河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有故事。差別只在有些故事緩淡如小溪,有些故事波濤洶湧如巨流河。
於是,我們邀請了十七位不同領域、不同世代,文化成長背景迥異的當代台灣人物,細細訴說他們獨特的生命之河。他們是季季、胡乃元、黃文雄、陳若曦、孫越、蔣勳、紀政、胡德夫、鄭崇華、星雲大師、林懷民、陳芳明、施振榮、朱天心、紐承澤、顧玉玲、吳念真等。他們就像十七把歷史的「探照燈」,在深淺不一的焦聚中,呈現原本我們在黑暗中可能錯失的風景。
九份深山長大的吳念真,悲憫於老兵遭遇,寫出台灣新電影一頁風景;眷村長大的作家朱天心的第一母語其實是客家話,還可以公開演講;美學大師蔣勳小時候在同安人為主的大龍峒長大,在媽媽引領下,向台灣鄰居學做油麵、年糕,本省習俗…,這些,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經驗過的情節。
六十年來,不同背景族裔的交往、理解,乃至通婚,形成密如蛛網的血緣網路,看似「錯亂」的台灣文化,卻是台灣之所以為台灣,台灣文化之所以豐富迷人的厚實基礎。
這本書的人物,許多曾被時代的風暴襲捲,卻未因此滅頂。表面上,他們的「差異性」很明顯;往底層挖,他們的「共通性」更可貴─這十七個人,從不放棄以個人的微薄力量,在不同舞台、不同角落,為台灣奮身投入!因著他們,台灣歷史或許小小改變了方向,或許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這本書,獻給共同生活在這裡的「我們」。
吳錦勳,五年級末段班學生,成長於桃園鄉下,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退伍後,從事新聞工作十年。2007年以《今周刊》之「翻山越嶺,一堂一百二十公里的英文課」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卓越專題特寫獎】;2008年以《商業周刊》專題報導「一家公司,幹掉一個王國」獲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
現職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主筆。他對寫作的信念得自卡爾唯諾的看法,「用細如粉末的文字,重構這個世界的物理本質。」
最近很流行这种题材的书。在本部图书馆看台湾书看的好爽。
评分族群、种族、国别的限制和边界在今天都抵不过阶级。在这许多人的人生故事里面,感动着,重新加深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认识。
评分哎呦,不错哦
评分很巧妙的一本书。内容不深,但是选题极佳,台湾人又特别擅长讲故事,看得眼泪哗哗,深受触动。被政治绑架的民意,被政客们操弄的命运,还好,台湾还有源源不断的善。
评分我喜欢这种,不高瞻远瞩,不离地三尺,不夸夸其谈的,真实的地区文化展现。如果当中有很多你认识的,你关注的,导演、文化界名人、作家、企业家,那么我更推荐你来读它。
说到台湾,我对它的认识停留在小时读地理、历史、语文、政治课本的水平上,印象最深的是“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概念。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又从书本、影视中见到了它的风光、音乐、文学、影视和政治……赛德克巴莱,各色人物,还有四小龙之一的经济腾飞。当然,随着台湾人...
评分2012年起,我开了一门公选课《港台文学欣赏》,9周课,每周两课时。在一所以旅游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开课, 初衷自然不是为了探讨纯文学,只是将文学作引子,介绍一些泛文化的东西。既有历史政治,也涉风土人情,希望学生藉此开阔视野,丰富见闻。有朝一日真正踏上了“一国两制”...
评分14个台湾人的口述,作者整理编写并经过本人修订的14篇文章。 一开始读,我以为是很正统的历史,因为每篇口述之前作者的引文写的内容丰富而文笔严谨。 读了一半,发现纯粹是口述历史,就是这14位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台湾人的历史。 普遍来说,艺术家的口述内容更...
评分或许是历史应试教育的遗留顽疾在作祟,我们总喜欢从政治角度讲历史。说起从1949年到2015年这60多年间的两岸关系,我们能想到的大多是两蒋、蓝绿、独统这些政治名词。政治看似错综复杂,其实背后无非是一个政党、一群人的意志与立场。但历史不同,历史中包含着层出不穷的意外、...
评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历朝历代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余光中《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
台灣,請聽我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