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联陞先生《1914—1990》,字莲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在陈寅恪先生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租庸调到两税法》,嗣后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历史系,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即留哈佛任教,五十年代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晋书食货志译注》、《中国史专题讲授提纲》、《中国货币及信贷简史》、《中国制度史研究》、《汉学散策》、《汉学论评集》、《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等。在论其生平与学术的文字中,尤详备者当推其友人周一良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前者载于《中国文化》第六期;后者载于《时报周刊》三0九、三一0号,又分别收入作者在台北和上海出版的论文集《犹记风吹水上鳞》和《钱穆与中国文化》。
本书分别阐述了“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演变,探究了“报”在人际交往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报”的观念的影响。对于“保”、“包”二字则阐述了由古及今的社会意义演变以及各自引申出的相关复合词。最后,作者以国人崇尚诚信之“信”字贯通三讲。
实至名归的“汉学界第一人” ——简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希望仍然惨淡,但这似乎并没有打击中国学人们的信心,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改造这个国家的动力。是时,清华大学名师云集,恰逢此时,杨联升先生进入了清华大学。他的老师都大...
评分实至名归的“汉学界第一人” ——简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希望仍然惨淡,但这似乎并没有打击中国学人们的信心,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改造这个国家的动力。是时,清华大学名师云集,恰逢此时,杨联升先生进入了清华大学。他的老师都大...
评分实至名归的“汉学界第一人” ——简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希望仍然惨淡,但这似乎并没有打击中国学人们的信心,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改造这个国家的动力。是时,清华大学名师云集,恰逢此时,杨联升先生进入了清华大学。他的老师都大...
评分实至名归的“汉学界第一人” ——简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希望仍然惨淡,但这似乎并没有打击中国学人们的信心,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改造这个国家的动力。是时,清华大学名师云集,恰逢此时,杨联升先生进入了清华大学。他的老师都大...
评分实至名归的“汉学界第一人” ——简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希望仍然惨淡,但这似乎并没有打击中国学人们的信心,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改造这个国家的动力。是时,清华大学名师云集,恰逢此时,杨联升先生进入了清华大学。他的老师都大...
有时间重新读一下
评分交互报偿之“报”定义了乡土社会中家族系统的孝道既有的还报原则,后有金耀基一篇延伸“报”至人情社会中费孝通写到的“天下可成一家”,拉交情与攀关系,展现的是中国社会结构下,家之范围巨大的伸缩性。但人情在人际间的作用无可避免的与现代化发展产生冲突,面对经济交换时人情显示出了作为人际关系之媒介的不足,同时处于当下社会的“因私徇公”,使得有人情而无公德心的隐患暴露,人作为自我的个体,以往“舆论”的道德约束力会却愈加薄弱。
评分中国社会关系维系的人情模式讨论
评分书里附了多篇欢迎致谢的记录,众人与杨联陞互相客套夸赞,正是人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材料。
评分正文乃据演讲录而成,围绕三个汉字之原意讨论社会发展变迁。附录二写得比较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