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蘭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746)是蘇格蘭啓濛運動中第一個主要思想傢,他在1729—1746年間任格拉斯哥大學哲學教授,對後來的蘇格蘭大思想傢産生瞭重大影響。他研究的主題包括形而上學、邏輯和倫理學,但他的重要性幾乎全在於他的倫理學著作。他的倫理學立場是強烈地反對霍布斯(Thomas Hobbes),而基本上同意沙夫茨伯裏(Shaftesbury)的思想,並將其更精確、更哲學化地錶達齣來。他主張仁慈的感覺是人性中原始而不可化約的部分。就如同視覺和聽覺,道德感也是人類的一種知覺。霍布斯主張人性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但哈奇森卻強調人的社會性。
“提供最大限度的幸福”這一標準,是功利主義倫理學原則的一部分;同樣,人民對於不能充分履行職責的政府的反抗權,則是自由主義信條的一部分。在本書中,哈奇森首次將這一論點的上述兩個方麵聯係起來 ,並匯成這樣一句名言:“為最大多數社會成員提供最大幸福的行為就是最好的行為”。本書為蘇格蘭啓濛運動經典譯叢之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該書由兩篇論文構成,一篇論美,另一篇論道德,但無論是哪一者,在哈奇森看來,對其感知都是人之天性,教育或習俗所賦予我們的種種觀念均以先天的內在感官為前提。在這裏我們能夠清楚看到他與曼德維爾的根本分歧。另一方麵他關於善的計算的討論,已經預示瞭功利主義的齣現。不過這書的翻譯真是夠糟糕的
评分看來對美的定位不同,還會引發倫理學的地震,不過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
评分: B83/6044
评分看來對美的定位不同,還會引發倫理學的地震,不過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
评分該書由兩篇論文構成,一篇論美,另一篇論道德,但無論是哪一者,在哈奇森看來,對其感知都是人之天性,教育或習俗所賦予我們的種種觀念均以先天的內在感官為前提。在這裏我們能夠清楚看到他與曼德維爾的根本分歧。另一方麵他關於善的計算的討論,已經預示瞭功利主義的齣現。不過這書的翻譯真是夠糟糕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