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性反思》可谓沃格林(1901-1985)的一幅思想地图。在这部由口述整理而成的著作里,沃格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描绘了自己各个时期的研究。从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大学,到美、英、法诸大学,沃格林在游学中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期间的种种细节扣人心弦。
沃格林人生旅程的一个突出部分是他可察知的求索和逐步推进的发现——和他的涉及面之广——去何处寻找帮助和解救,尤其是身处制度性毁灭、知识分子的道德败坏和人格的堕落之时。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做的?这就是这本小书的实质。
——桑多兹
我的研究在历史哲学中达到了顶点,所源出的动机是简单的。它们来自政治处境。一个生活在一战结束以来的二十世纪的人,只要有一个开明和反思的头脑,正如我一样,就会发现自身被意识形态语言的洪水从四周包围,即使不说是遭到了挤压——因此,意识形态的语言也意味着语...
评分要谈20世纪后50年美国政治哲学,有三个人不能不谈: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 三个人在美国政治学界都很另类,而沃格林在三人中又属另类。他们都出生于德国,都是政治流亡者。三人中,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嗅觉最见敏锐,1932年,纳粹...
评分秩序与历史最佳文学范本想必是《神曲》。在这重意义上,神曲才能被理解为“史”诗。两者间的巨大张力指向“审判”观念。 新生在释放掉不知所谓的热情之后,在升入大二之际应当读《什么是自由教育?》,在大四结业心志明确时再读《为什么做哲学?为了再现实在!》(收于《自传性...
评分要谈20世纪后50年美国政治哲学,有三个人不能不谈: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 三个人在美国政治学界都很另类,而沃格林在三人中又属另类。他们都出生于德国,都是政治流亡者。三人中,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嗅觉最见敏锐,1932年,纳粹...
评分要谈20世纪后50年美国政治哲学,有三个人不能不谈: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 三个人在美国政治学界都很另类,而沃格林在三人中又属另类。他们都出生于德国,都是政治流亡者。三人中,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嗅觉最见敏锐,1932年,纳粹...
知性,此世之不朽,发出永恒的耀眼光芒。此世政权,意识形态,象征曲解的乌托邦目的与异化,历史与传统书写、传承连续性的非实在的想象的功能意义,没有超越性的现实,简单功能目标的设立,线性永恒进步或上升与进退交织兼非历史发展形态,此生及历史兼需注入人性之神性的接近而非转离才能靠近实在。两个马克思的差别。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其以为人;欲望、进化均是意识形态统治的手段要义,不具有价值意义;知性与灵性共同有启示的存在,语言系统的疏离抹去了彼此的共同内核。哲学是为了再现实在,经验实在,而非次等实在,才是秩序的结构性存在,指称实在,形而上的抽象。疏离了实在,灌注了复杂但非直接关联的目的,偏离形成了教条。读史非为习历,是为厘清黑格尔马克思等论说隐去的背景前提。在学研态度上,大众传媒、基金,一切成规藩篱土崩瓦解。
评分“哲人光辉”……倒是不假
评分翻译扣一星,把口述翻译成这样,真的难为徐先生了。特别是把Stoic别出心裁的翻译为廊下,生造一些比如“终末”,“确恰”之类的词语,可以想见当代学人对祖国语文的运用能力已经到了何等生涩的地步。
评分2010年4月18日,P75。2015年2月12日。
评分思想界因意识形态而暴民化,这不也是中国的现状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