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学和政治

哲学、文学和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理查德·罗蒂
出品人:
页数:292
译者:黄宗英
出版时间:2009.11
价格:26.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32748693
丛书系列:罗蒂自选集
图书标签:
  • 哲学
  • 罗蒂
  • 政治哲学
  • 理查德·罗蒂
  • 文学
  • 文化研究
  • 政治学
  • 文化
  • 哲学
  • 文学
  • 政治
  • 思想
  • 文化
  • 批判
  • 自由
  • 社会
  • 人性
  • 价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的论文集结而成,这些文章从各个侧面全面完整地展现了罗蒂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立场。其中既有罗蒂和德里达、海德格尔及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大师之间的论争,亦有罗蒂和昆德拉、狄更斯及布鲁姆等文学大师的对话;既有罗蒂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全方位阐发,又有罗蒂对哲学文化和文学文化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的梳理和展望;既有罗蒂对美国社会中的政治左派和文化左派之间关系之嬗变的历史叙事,更融入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一贯关切。罗蒂在这些论文和访谈中不仅表现出了对以爱默生、惠特曼和杜威等先贤的思想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自信,表达了以往圣先贤的理想为指导重建美国人及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宏伟目标,同时在对哲学、文学和政治等领域诸多问题的论述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立场。罗蒂不仅以其对分析哲学的有力批评而成为当代美国哲学界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同时作为哲学和比较文学教授,罗蒂著作的通俗易懂和作品体裁的不拘一格,持续地吸引着所有对哲学、文化和政治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蒂在耶鲁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罗蒂的主要著作在国内出版的有:《哲学和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及《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等。理查德•罗蒂生前亲自选取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经过分类整理而成本套自选集,其中大多数论文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出版价值。

目录信息

1 作为一种书写的哲学:论德里达
2 海德格尔、昆德拉和狄更斯
3 两个学科的故事
4 从自我中心中获得救赎:论小说与哲学的关系
5 救赎真理的衰落和文学文化的兴起
6 文学经典的启示价值
7 两位值得敬重的人——惠特克·钱伯斯和阿尔杰·希斯
8 作为一个共和国与一个帝国的美利坚合众国
9 “文化认同”这个概念对左派政治有用吗?
10 对公共场合下宗教的重新思考
11 启蒙运动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连续性
附录:
1 世界不同,还是语词不同?实用主义对文学研究产生的后果:采访理查德·罗蒂
2 反对专制,反对独裁:对话理查德·罗蒂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Leonard Cohen教我们如何live with defeat,哈罗德布鲁姆和罗蒂却依然告诉我们可以在文学中找到兴奋、希望和救赎。在罗蒂看来,对宗教的信仰与对哲学的信仰已经被对文学的信仰取代。宗教信仰是人与某种非人位格之间的关系,哲学信仰是人与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之间的...

评分

Leonard Cohen教我们如何live with defeat,哈罗德布鲁姆和罗蒂却依然告诉我们可以在文学中找到兴奋、希望和救赎。在罗蒂看来,对宗教的信仰与对哲学的信仰已经被对文学的信仰取代。宗教信仰是人与某种非人位格之间的关系,哲学信仰是人与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之间的...

评分

Leonard Cohen教我们如何live with defeat,哈罗德布鲁姆和罗蒂却依然告诉我们可以在文学中找到兴奋、希望和救赎。在罗蒂看来,对宗教的信仰与对哲学的信仰已经被对文学的信仰取代。宗教信仰是人与某种非人位格之间的关系,哲学信仰是人与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之间的...

评分

Leonard Cohen教我们如何live with defeat,哈罗德布鲁姆和罗蒂却依然告诉我们可以在文学中找到兴奋、希望和救赎。在罗蒂看来,对宗教的信仰与对哲学的信仰已经被对文学的信仰取代。宗教信仰是人与某种非人位格之间的关系,哲学信仰是人与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之间的...

评分

Leonard Cohen教我们如何live with defeat,哈罗德布鲁姆和罗蒂却依然告诉我们可以在文学中找到兴奋、希望和救赎。在罗蒂看来,对宗教的信仰与对哲学的信仰已经被对文学的信仰取代。宗教信仰是人与某种非人位格之间的关系,哲学信仰是人与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之间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本简短易懂但是让我数度哭出来的小书。对啊,那个因为读小说而改变了一生,那个像巴什拉所说每天向阅读之神作出了贪婪祷告的读者,那个希望文学可以短暂的离开文化研究希望诗学系存在,扎扎实实的体会到布鲁姆罗蒂和昆德拉所说的想象的人,就是我啊,就是到现在为止,还是会读书读到热泪盈眶的我啊。

评分

一些篇目很棒 但基本逃不出《偶然、反讽与团结》的大框架 跳过了时事评论 感觉如果没有更好的哲学史基础的话很多内容会在头脑中沦为立场之争 anyway 研究还是想做罗蒂 但是不想走英美 怎么办

评分

取代哲学成为文化中心的不是科学,但也不可能是文学(至少不是布鲁姆式的)——取代哲学成为文化中心的是好莱坞电影和社交网络上的“真正洞识”。文学唯有依靠其与救赎真理的张力才可以保持如今的微妙的地位,那么当我们不把大写的真理当真时,当历史主义被完全抛弃时,我们凭什么还要转向布鲁姆大祭司来寻求新的宗教慰藉呢?

评分

罗蒂说德里达:“他是在暗示我们假如没有将康德哲学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事情会是什么样子,就像他的前辈们曾经暗示过如果我们没有把宗教融入我们的生活,那么事情会是什么样子一样。”文本和跳出文本的衔尾蛇,该吃人了。

评分

“在文学和哲学领域,我们传统上一直能够吸引的那些年轻人,绝大多数是浪漫的、不合实际的和理想主义的书虫。那些学生都因为意识到阅读一本书就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而感到震惊和感动,因此他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读到更多这样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