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哲学讲演录》讲述了: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技术哲学讲演录》是其中七次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结集。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试图把技术阐释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论差异”,阐释成人类文明活跃而又实际的构成要素,从而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在这种新的技术存在论框架下,技术中性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受到了批判,技术与人性的自我构造、技术之中渗透着的政治要素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则得到了新鲜而生动的说明。
目录
技术的人文本质
什么是技术
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理解
问答
技术与人性
生物本能贫乏论
心理能量冗余论
技术的三个类别
问答
技术与政治
技术有政治吗
技术的政治批判
三种技术观
技术与哲学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准备性的说明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什么是科学
希腊理性科学
现代求力科学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督教背景
世界的图景化
吴国盛,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 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 998)。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6-1999),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近著有《时间的观念》(2006)、《反思科学》(2004)、《让科学回归人文》(2003)、《自由的科学》(2002)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廓清不少流俗之谬,如技术中性论的本质主义预设、身体技术在哲学视野中的缺席、误将技术视为科学的应用等。缺憾在于最后两篇似乎不合题旨,作者已在此前的讲演中批驳了从自然科学或科学哲学出发来看待技术的传统范式,却仍把两场科哲讲演收入此书,且未另作说明,编选上可再商榷。
评分技术与人的问题
评分很有启发,尤其是科学的非中立性,对于理解近代中国转型中不同人群受益或受损的问题。
评分从这本书开始,我告别了技术中性论
评分吴国盛是国内研究技术哲学比较早的,这本书是他在几个大学的演讲合集,虽然有小部分重复但是浅显易懂,对开阔思路倒是极有帮助,至少解释大刘的奇迹麻木和KK的技术元素是小菜一碟。他自己的研究思路是海(德格尔)马(克思)路线,认为马克思对技术的批判不够彻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