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看点
★跨越半个世纪的独特城市史,揭秘这座魅力之都在繁华与废墟、文明与癫狂间的多重面孔
柏林的魅力在于极端的多样性,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有繁华的现代生活,霓虹灯装点着夜景,未来主义风格的百货商店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时髦的住宅楼、恢弘的王宫与庄重优雅的国家歌剧院交相辉映。这里同样也充满死亡与罪恶,“一战”带来疫病、暴力以及接连不断的革命,不同政党在街头斗殴,暴徒肆意打砸商店,底层市民挣扎在阴暗的贫民窟里,疯狂的政治运动席卷全城。
★破碎、重建、分裂与和平,柏林死而复生的传奇,也是20世纪欧洲历史的缩影。
柏林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理解柏林是解读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关键。本书以1945年柏林保卫战为中心,向前追溯至“一战”后柏林短暂的繁荣及其后的经济急剧衰退、社会动荡及犯罪激增,重新审视纳粹掌权、种族灭绝与“二战”烈火的根源。战后的柏林依然是意识形态冲突与核战争危机的焦点,四大占领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改造运动,冷战铁幕下的东西德之间,摩擦对抗也在不断升级……
★通过大量日记、信件、文学和档案,以普通人视角还原被时代洪流淹没的真实声音
本书采用平民亲历者视角,自下而上地讲述历史,关注各阶层、行业的普通人在历史旋涡中沉浮的故事与内心世界:被送上战场的懵懂少年、多次死里逃生的著名女演员、为被炸死的猩猩哀悼的动物园管理员,还有拿着手榴弹蜷缩在弹坑里,因恐惧和孤独而哭泣的小男孩……本书将许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用细腻的文笔描绘普通人的欢乐与恐惧,挣扎与希望。
★从艺术、电影、歌剧到文学、科学和建筑,深度解读德国人的创造精神与反叛灵魂
20世纪的柏林,“指挥皇帝”卡拉扬献上精彩的交响乐,电影作为新艺术迅速崛起,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推动了量子力学和核物理学的飞跃式发展,布莱希特等作家也活跃于此。这座城市将长久以来的反抗主义精神融入文学和艺术领域,推动各种新美学潮流的发展。异常繁荣的夜生活与性文化、放荡不羁的卡巴莱表演、官方屡禁不止的摇摆乐,以及柏林墙上的涂鸦,都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展现了柏林守护自由灵魂的独特精神。
◎内容简介
在整个20世纪,柏林一直处于历史的中心。
这是一座迷人的城市,有整洁的林荫大道、明丽的水域与森林,也有时髦的住宅楼和未来主义风格的百货商店;有美轮美奂的王宫和庄重优雅的国家歌剧院,也有技术先进的西门子和欧司朗。在这里,电影从狂欢节上的花哨把戏,正式蜕变为华丽的艺术;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科学巨星打开了量子力学的神秘之门,推动核物理学飞速发展。
然而,这也是一座暴力、死亡与罪恶之都。“一战”带来疾病、暴力以及接连不断的革命,街头斗殴和打砸商店如同家常便饭,底层市民躲在阴暗的大型贫民窟里。在短暂的繁荣后,经济急剧衰退,社会动荡、犯罪事件激增,接着便是纳粹的掌权、种族灭绝的癫狂和“二战”的烈火。1945年后,在同盟军的占领下,几乎化为废墟的柏林经历了生活秩序崩溃、经济重新腾飞、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最后的统一。直至今日,象征着压迫与反抗的柏林墙仍然有部分矗立,记录着那段疯狂的历史。
本书聚焦于“二战”期间及其前后的普通柏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目睹犹太邻居接连被抓走的小男孩、被送上战场的少年、叛逆的女学生、死里逃生的集中营战俘、成功脱身的女演员、自寻生路却仍然落入虎口的办公室职员,甚至还有动物园里大难不死的小河马“柯瑙什卡”。通过大量档案材料、绘画、电影和摄影作品等,本书全景式展现柏林在20世纪的繁荣、动荡、破坏与重生,思考邪恶、压迫与自由如何渗透在平民的生活中。柏林历经沧桑,却依然年轻、开放、叛逆,充满活力,这或许正是它永恒魅力的所在。
◎推荐语
这本书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些柏林的爱好者会看到今天的景象——从施普雷河沿岸绵延的柏林墙遗迹,到被改造的菩提树下大街,以及高达368米的东德电视塔(是伦敦的英国电信塔的两倍)——这些都是相对近期的过去的残留物……麦凯的文笔生动,有时十分优美。尽管他借助了当代记录或第一手回忆录,但他自己的观察和总结似乎总是恰到好处、充满智慧。整本书传达了这座城市及其人民的独特氛围。对于任何稍微了解柏林并对其着迷,想要更深入了解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棒的读物。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麦凯通过引用柏林居民的回忆录和其他记录,生动地描绘了空袭的日常威胁如何对所有人造成无差别的身体、情感和精神上的摧残。“二战”的结束分裂了这座城市,让每一个柏林人都面临着冷战的挑战。这是一本必读的历史著作,讲述了这座20世纪历史中的核心城市的故事。
——马克·诺布洛克,《书单》杂志
选题精妙,考据详实,文笔精湛。若想探寻柏林在20世纪历史舞台中心那独一无二的地位,麦凯这部引人入胜的力作实为首选。
——基思·罗威,著有《野蛮大陆》和《恐惧与自由》
轶事纷呈,生动鲜活……麦凯以其熠熠生辉的文笔,辅以对档案资料的精彩挖掘,为读者呈现了令人难忘的城市研究佳作。
——《出版人周刊》
辛克莱·麦凯(Sinclair McKay),英国作家、记者,《每日电讯报》和《旁观者》的文学评论作者,《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作家。代表作有《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与死》、《布莱切利公园秘史》(The Secret Life of Bletchley Park)、《德累斯顿: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The Bombing of Dresden)等。
辛克莱-麦凯是《德累斯顿》的创作者,所以对这本《柏林》也非常的期待,一位英国的作家对德国城市的沧桑巨变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也是令人好奇。我们想到柏林,第一反应未必是柏林city,很可能是柏林wall,这就说明了柏林身上的独特性。柏林在二十世纪毫不客气的成为了搅动世界历...
评分即使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柏林仍是一座无法被忽视的城市,从魏玛共和国到冷战终结的百年间,希望与绝望、辉煌与癫狂、文明与野蛮,筑就了一城千面。也许是作者的记者职业天性在驱动,所以选择了以普通人的命运浮沉、或者说是以极具“烟火气”的视角去写完这部城市史,带给我们一...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柏林在战后的存在感远远不如伦敦巴黎纽约,明明曾经也是一个吸引众多人前往定居的“新光之城”。那些前卫的艺术家们,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野心家们,都曾在柏林创造出一番事业,还有大量涌入的在工业区从事生产的工人们,他们都曾在这座大都会,...
评分辛克莱-麦凯是《德累斯顿》的创作者,所以对这本《柏林》也非常的期待,一位英国的作家对德国城市的沧桑巨变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也是令人好奇。我们想到柏林,第一反应未必是柏林city,很可能是柏林wall,这就说明了柏林身上的独特性。柏林在二十世纪毫不客气的成为了搅动世界历...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柏林在战后的存在感远远不如伦敦巴黎纽约,明明曾经也是一个吸引众多人前往定居的“新光之城”。那些前卫的艺术家们,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野心家们,都曾在柏林创造出一番事业,还有大量涌入的在工业区从事生产的工人们,他们都曾在这座大都会,...
要谈柏林,无法脱离德国;谈20世纪的德国,又无法脱离两次世界大战和纳粹,所以整本书就像《第三帝国三部曲》+《零年》+某一本关于冷战的书拼凑而成,每一节的过度也很生硬。整本书从二战讲到冷战结束,杂糅了一些历史和柏林的文化生活,但都不够深入也不够精彩,是一本随便读读消遣的书。
评分既是城市史,又是微观生活的缩影。Macay呈现出柏林的多种面向,叙事笔法厚重而细腻,将个体锚定于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节点中加以观察并体认。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对柏林之城的情感投射。
评分个体的遭遇,千头万绪,飘落入历史洪流中,这本书尽其所能努力做了记录。从普通柏林人、孩子、左派文青、犹太人、纳粹军官,到影星、科学家、艺术家、落魄贵族等,写作对象无所不包。看完感觉时代的大手无情,不管是谁都要平等地被它来回碾压。最后那句东柏林人时隔半个世纪“首次享受到自由”震撼人心。可惜作者没有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平民纳粹支持者作为写作对象,总觉得这么完满的历史写作里不该缺了这一角。
评分英国专治德国城市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优秀学者辛克莱·麦凯为“二战”及其前后阶段的德国首都柏林撰写的一部上佳的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史佳作。作者充分运用媒体报道、市民回忆录和日记、档案文献等社会文化史史料,以社会史化的平民视角,来还原纳粹统治和残酷的战争映照下、柏林这座世界中心城市的多元文化与生活样态。对纳粹的愚忠与盲目崇拜、普通人的艰难求生与挣扎,以及那些先锋、前卫与仇恨、煽动并存的各色艺术,共同在这座城市里呈现与生长。作者丰富纷呈而又克制隐忍的流畅记述,既能让读者领略柏林及其背后的德国的文化生活样态,也能对仇恨、区分、个人崇拜、种族灭绝等为20世纪人类带来巨大苦难的恐怖思想举一反三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个体的遭遇,千头万绪,飘落入历史洪流中,这本书尽其所能努力做了记录。从普通柏林人、孩子、左派文青、犹太人、纳粹军官,到影星、科学家、艺术家、落魄贵族等,写作对象无所不包。看完感觉时代的大手无情,不管是谁都要平等地被它来回碾压。最后那句东柏林人时隔半个世纪“首次享受到自由”震撼人心。可惜作者没有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平民纳粹支持者作为写作对象,总觉得这么完满的历史写作里不该缺了这一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