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角是初平三年(192年)之前的曹操和董卓,主题是“篡权者的真面目”,讲的是曹操和董卓这两个将天子、朝廷玩弄于股掌间的汉末权臣,面对汉末乱世的不同选择,以及大转折时代背景下,何进、王允、袁绍、袁术等豪杰之士的复杂面相。
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将朝廷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试图解决汉王朝的统治危机。但董卓弄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汉王朝进入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时期。曹操乘势而起,借讨董战争在军中和民间树立了威望。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自己塑造成“朝廷守护者”的形象,隐藏了篡权者的真面目,汉室名存实亡。
汉末乱世,不仅有毫无底线、两面三刀的投机者左右逢源,更有自诩忠于汉室、顺应天命的士大夫在扰乱朝纲。他们的忠奸贤愚,全都隐藏在史书的字缝里。
刘三解,知名历史作家,著有《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青铜资本:帝制中国经济的源代码》。
启风/文 刘三解继《秦砖》《汉瓦》《青铜资本》之后,写三国的书终于出了,书名《汉末之变:曹操发迹与董卓之死》,初看这个结构是有些奇怪的,心想曹操与董卓为什么要放在一本书里写?即便要一起写,难道不该是董卓在前,曹操在后吗?看过之后才明白作者的用意所在,曹操的崛...
评分 评分时势造英雄,三国绘群像,因《三国演义》的传世,汉末的这段历史流传极广,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模糊了正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须知《三国演义》终究是文学作品,期间些许与历史不符的内容又被考据者重新拿出来,再度呈现,遂有《汉末之变》,让这些英雄们再次逐一登场,...
评分揭开被遮蔽的历史真相 我们常说《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不能将其等同于真正的历史。然而,认为正史就绝对真实,这种想法也有失偏颇。毕竟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出于政治考量,部分内容可能被回避、省略或美化。那么,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这需要我们借助流传的文献资料、...
评分启风/文 刘三解继《秦砖》《汉瓦》《青铜资本》之后,写三国的书终于出了,书名《汉末之变:曹操发迹与董卓之死》,初看这个结构是有些奇怪的,心想曹操与董卓为什么要放在一本书里写?即便要一起写,难道不该是董卓在前,曹操在后吗?看过之后才明白作者的用意所在,曹操的崛...
想了一下也不打一星了,拿历史学专业的逻辑来看这玩意简直太抬举它了,毫无章法可言,充其量算自说自话。这作者好像还写过经济学相关的书?就算出来了东汉一匹马相当于现在的2500万人民币啊?换个自己懂的领域扯淡不好吗?看得出来就是作者自娱自乐的产物,当然也不乏特意标新立异,尊重,自己开心不让出版商赔钱就好,只是没必要拿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语调和态度,好像显得一千多年的人都没你聪明,出书什么时候变成了什么很廉价的东西了?心疼树木而已,更心疼自己时间。
评分很不错的书,董卓为了中兴汉室,就可以践踏无数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很多看起来正气凛然的士大夫也因为董卓的目的看起来正当,就充当他的帮凶,最终局势不可收拾,千里无人烟!
评分这是一本深入剖析汉末乱世权力游戏的作品。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融入了大量现代解读,将历史人物从传统刻板印象中剥离出来,重新塑造了曹操和董卓的形象。 作者对诸多历史细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尤其是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后说出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更成为解读曹操的关键,让我对曹操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历史最有趣的地方不是它记录的内容而是它的留白。留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历史用几句话就概括了一个人物的方方面面,但人有千面,董卓也有千面。刘三解对董卓的解读让我对董卓的理解不再拘泥于《三国演义》和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而是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董卓这个人。
评分曹操之所以非常非常特别,那是因为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诸多对世事的认知与对人生的理解就是出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苏格拉底,可能不知道希腊罗马,但一个人很难不知道曹操,可要是真实的曹操或许比这两本书里的曹操还恶劣上数倍、十余倍,那对我们很多由曹操而来的认知与理解就是一次摧毁。阅读完本书,意识到曹操不但在他所在的时代凶残的湮灭了无数人的身体与心灵,而且往后又愚弄了近两千年陆续出生与死亡的人的认知与理解。近两千年来,难以计数的人参与对曹操的美化与对曹操行为的谎言式重造,甚至出现了有人崇拜曹操的现象,令人愤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