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
我算是幸运,找到了心理学,现在深信,这就是我要做的事。这样写的时候,还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点使命感。
但走到现在,也是一波三折。
先是考大学。我是1992年考上北大的,因为是高考暴发户,成绩不足以被录入北大最热门的两个专业——生物化学和无线电电子,最终被拨到心理学系来。当时,信誓旦旦要进北大后转系。不过,读了一个月的心理学书,我就对自己说这才是我真正想学的!
接着,到了大二,已看了不少心理学著作,越发喜欢,于是立下志向,做一名最好的心理学者。但2001年研究生毕业时,这个志向已严重动摇了,最后鬼使神差地进入了《广州日报》社,做起了国际新闻。我这人做一行爱一行,国际新闻越做越投入,最终开始梦想成为一名国际问题专家。
剩下的就是第三折了。2005年,因为诸多因素,我又回到心理学的道路上来,开始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
虽然做国际新闻的感觉不错,但回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的感觉更好!感谢这个专栏,它可以让我无比投入地工作,并享受工作。
在本书中,作者武志红从一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了大量现实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打破人际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密游戏,让自由与支持重新回到家人之间、爱人之间。通过放弃权力与控制,使自恋变成真爱。
《极限挑战》六问 克莱因在著作《嫉羡与感恩》中提到,婴儿最初思想的建立来自母乳喂养阶段,他们对好恶的认知源自起初喂养奶水的营养多寡,从而来判断外界。同为心理学者,武志红同样认为在“好”与“坏”的思想建成时间开始于婴儿期,但不同于克莱因强调的父母的行为影响理论...
评分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4个中午的时间看完,电子版。刚才查看了一下完整的目录,我是从“她们为何爱上奥地利乱伦父?”这一章节开始看起的。其实书中的前面有些地方应该也很不错。 很喜欢第一个话题——我们都是一堵超级自恋的墙。我们的生活需要拥有自私、自恋、自大的成分...
评分或者,便是一本适合大多数人的书。 如果不是在作者的博客混过很久,我可能不会买下这样的一本书来,尤其是这样的一个名字,像极了不知所云无所作为的畅销书。 然而,这是一本好书,撇开对时事的诸多谈论有些畅销浮躁不谈,作者是认认真真地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
评分《极限挑战》六问 克莱因在著作《嫉羡与感恩》中提到,婴儿最初思想的建立来自母乳喂养阶段,他们对好恶的认知源自起初喂养奶水的营养多寡,从而来判断外界。同为心理学者,武志红同样认为在“好”与“坏”的思想建成时间开始于婴儿期,但不同于克莱因强调的父母的行为影响理论...
评分看完后,联想到一些身边的事,忽然觉得心很冷。作者研究的切入点是亲密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与子女和与爱人。 这本书最佳的地方就是,把现象后面的心理逻辑说的很清楚,联想前段时间看的海灵格的那本书,也是对于家庭内关系的剖析,本质上,任何家庭内部都会有一种平衡,甚至...
讨论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重要关系背后的心理动力和互动机制,只有通透的自我觉察能帮助我们穿透各种表象,直抵爱的真义,体验到“我和你”的难得相遇,而不是“我和它”。。
评分也读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了。但一直都还不能明白读心理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仅对于我来说,意义是什么? 也看了他之前的一本《为何家会伤人》,和此书一样,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在解释亲密关系,关于伤害关于困惑。这本书给我重新定义了“自恋”,很有触动。 和《为》相同,本书也来自于他的博客,紧跟时事,分析了陈冠希姚明512等事件,挺有思考。是一本让人很愿意读下去的心理学书籍。然而还是同样的问题,作为一本书,架构性连贯性不强且缺乏主题。另外,这书名是怎么回事?那些插画是怎么回事?
评分讨论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重要关系背后的心理动力和互动机制,只有通透的自我觉察能帮助我们穿透各种表象,直抵爱的真义,体验到“我和你”的难得相遇,而不是“我和它”。。
评分: B84-49/1142-2
评分每个人都很自恋;关注自己的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