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里,北京人,喜爱旅行,喜爱历史,喜爱阅读。一九九五年开始在《明报》发表散文、游记、小说,此后为《旅行家》、《乐》、《书城》、《居》、《北京月讯》等多家报刊杂志撰稿或主持书评专栏。近期走过而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泉林,据说面对那里的流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麦地里的飞檐》讲述了:跟随老木头的行踪,驱车遍访中国大地上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足迹走过了仅有的四座唐代建筑、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几十座宋金建筑以及现存的一百四十多座元代木构中约七十座有代表性的建筑。旅行者做了大量的案头资料阅读和实地考察考证,然后用玲珑剔透的文字和略显稚嫩的镜头,呈现出散落在中国乡间田野里的建筑瑰宝,发掘出古老建筑所蕴涵的坚韧而昂扬的生命力。
喜欢古建筑,喜欢营造,因此这本书反复摩挲了很久,总体的感觉却是一般。主要是读起来比较单薄,作者的写作技术也略显单调稚嫩,从散文、游记的角度来看略显乏味。写营造的时候罗列过多,配了很多照片但是读者最关心的飞檐的法式却没有详细的结构图,真是非常遗憾。 但总体来...
评分这是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旅行札记,却有一个意象化的名字——麦地里的飞檐。作者在第一篇探访唐代建筑五龙庙的游记里,就透露了书名的因由。一座朱红的小庙掩映在绿色的麦田中,犹如从天而降,美得猝不及防。虽是乡间的小庙,却已显露唐代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特征...
评分喜欢古建筑,喜欢营造,因此这本书反复摩挲了很久,总体的感觉却是一般。主要是读起来比较单薄,作者的写作技术也略显单调稚嫩,从散文、游记的角度来看略显乏味。写营造的时候罗列过多,配了很多照片但是读者最关心的飞檐的法式却没有详细的结构图,真是非常遗憾。 但总体来...
评分这是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旅行札记,却有一个意象化的名字——麦地里的飞檐。作者在第一篇探访唐代建筑五龙庙的游记里,就透露了书名的因由。一座朱红的小庙掩映在绿色的麦田中,犹如从天而降,美得猝不及防。虽是乡间的小庙,却已显露唐代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特征...
评分很多专业人士觉得这本书写得浅,还好我不专业,所以阅读《麦地里的飞檐》的过程反而更加愉悦。始终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有真情实感,散文尤是。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如果笔端没有投注自己的感情,又怎样去感动别人呢? 偶尔也会去ABBS逛逛,尽管那里的内行人居多,...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百年征战只为江山一塸,多少戏台、寺院、阁楼和官署毁在焚火中。高中时想过学建筑,迷恋西方古典系列,后来念的专业完全不对路,倒也没什么感叹。ex倒是学了建筑,每天熬夜出图…可惜物是人非。回过头说这本书,秦里写『麦地里的飞檐』,到底是半路出家底气不足。在时代和美的冲击下笔根不稳,很吃了些壶嘴倒汤圆的亏。引用材料多出自梁思成的古建笔记,自我发挥的部分虽然真诚但欠火候。论文字,只能给三星,加上额外一星,为那份明知不易依旧要做的热情。
评分令人心动的古典之旅,这里有与众不同的建筑风骨和人情世故
评分令人心动的古典之旅,这里有与众不同的建筑风骨和人情世故
评分古建筑旅行 小志。参考。
评分图片对应得比较差,文字也散乱了一些。不过作为外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书,也算是不错了,信息量偏少,每处的门票图片很好,正好我有收集门票的爱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