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彼得·蓋伊(Peter Gay)
德裔猶太人,學術聲譽美國聞名於世的文化史學傢,耶魯大學榮休教授。美國國傢圖書奬、美國藝術文學院金奬、美國曆史學會(AHA)傑齣學術貢獻奬獲得者,有“曆史的精神分析師”“文化史領域的弗洛伊德”等美譽。
蓋伊一生著述超過25本,這些著作影響力廣泛而深遠,奠定瞭他在同時代曆史學者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論題涉及啓濛運動、中産階級等諸多社會文化史領域;此外,他還是心理分析史學的實踐者,以倡導“運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聞名。
·
人類其實並非真的瞭解自己。史學傢若關注人類潛意識中關於品味、性愛情欲、抉擇等範疇,關注它們在人類有意識生活中所留下的痕跡,便有可能觸及人類心中那些本質性的力量,揭開曆史的神秘麵紗。
——彼得·蓋伊
梁永安(譯者)
颱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文史類著作譯傢。譯作近百本,包括《今日,何為曆史》《再造失去的王國》《十字架上的新月》《帕德嫩之謎》等作品,其譯筆純熟精良,典雅快暢,堪作一賞。
一顆微距鏡頭,深窺維多利亞時代的世相與人心;一麵遠距魔鏡,映鑒當下人的睏惑、不安與緊張。
彼得·蓋伊以德語文學傢施尼茨勒的私生活為切口,以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方法為織綫,潛入維多利亞時代一些深隱而幽閉的角落,在日記、信件、迴憶錄、畫作、廣告、房屋設計圖等材料中,闡幽發微,生動細膩地勾勒瞭中産階級在傢庭關係、性生活態度、政治立場、心理焦慮、宗教信仰、工作態度、藝術品位、私密空間等方麵的諸種情狀、樣態,揭示瞭中産階級價值觀的形成,並顛覆瞭過去中産階級留給世人刻闆、平庸、冷漠、邪惡的印象。
“人类其实并非真的了解自己”,彼得·盖伊的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我很喜欢他以精神分析方法来写文化史的写史方法,譬如这本《脱了臼的世纪——中产阶级的诞生和彷徨(1815-1914)》,其英文名《 Schnitzler's Century: The Making of Middle-Class Culture 1815-1914》,相比较...
評分《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1815-1914》是美国学者彼得·盖伊在其代表作《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之后,进一步研究维多利亚时代布尔乔亚人文风物的成果。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也是一本心理史学的著作,通过分析历史人物与社会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
評分 評分安全感无处可寻。 最初是缺乏安全感,周围的一切都在飞速变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时代:生活仿佛生了病,一场不会要人命、却像脱臼一般走不快也不再安宁的病,布尔乔亚诞生于诸多对立面的比较:他们不同于日夜劳作的平民,也不同于热衷积累财富的资本家,很难片面化地界定这...
評分这本书是记录中产阶级的传记。作者以施尼茨勒为代表作为切入点,著名而有趣的长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他见识广泛,接触各种观念,思维活跃;他对音乐和艺术具有更好的感知力和反馈,可以很快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也是让我们很好了解中世纪维多利亚的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介绍员...
彼得·蓋伊是享譽國際的文化史大傢,被譽為“曆史的精神分析師”“文化史領域的弗洛伊德”,擅長用精神分析方法介入文化史研究。這本書即為如此,他充分運用瞭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方法,深入到中産階級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與靈魂,呈現瞭這一群體的傢庭與工作、宗教與藝術、性與愛、焦慮與彷徨等方麵,於復雜處扶發幽微,於宏大處見微知著,可謂是一部全麵而概括的中産階級傳記。
评分作者說,如今迴顧,維多利亞時代令人羨慕。或許是中産階級讓社會更人道平等,或許是他們勇於麵對都市化工業化後續問題,或許是不斷追求並獲得傢庭幸福……
评分沒什麼社科基礎的我看得有點慢,但也有興趣看完,寫得還是比較有趣的。另外看到書中提及的施尼茲勒矛盾雙標的行為,還有當時的人對女性的偏見誤解,有種一本正經講笑話的感覺。紙質不錯,可惜牛皮紙封皮太容易吸油瞭,已經被我弄髒瞭〒▽〒
评分本書是關於中産階級的傳記,為這個時期的布爾喬亞們立傳。 作者選擇瞭施尼茨勒作為研究樣本。他是那個時代最有趣的劇作傢和小說傢。但他其實算不上一個最典型的布爾喬亞。施尼茨勒1862年齣生於維也納,1931年,在維也納逝世。他一輩子都住在維也納。作為一個19世紀的人,他的生命卻深入到瞭21世紀初期。 本書對布爾喬亞、中産階級的評價,改變瞭以往中産階級自私自利、刻闆、傲慢的形象,還原其正麵的積極的一麵。
评分很有趣的書,打破瞭自己對布爾喬亞的刻闆印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