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納

馬利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奧] 英格伯格·巴赫曼
出品人:後浪
頁數:468
译者:董勤文
出版時間:2024-7
價格:69.8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5948177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愛情
  • 婚姻
  • 傢庭
  • 倫理
  • 女性
  • 社會
  • 心理
  • 成長
  • 戲劇
  • 情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世紀奧地利著名作傢、被譽為德語文壇的“奇跡”

巴赫曼生前發錶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

“那不勒斯四部麯”作者埃萊娜·費蘭特的愛書,諾奬得主耶利內剋、彼得·漢德剋推薦

一部考驗讀者的開創之作!令人眩暈的語言迷宮,尖銳狂亂的意識之舞

以摯愛保羅·策蘭為原型,同名改編電影獲德國最佳長片奬

睏於“他”的女人,復雜而艱難的鬥爭;被吞噬的自我,無處可逃的消亡……

“這是謀殺”

????

編輯推薦

一顆火熱的心被無盡的等待、冷漠和暴力碾成灰燼

一個女人原本可能獲得的全部幸福

都在“今天”化為泡影

前方沒有齣路,隻有任誰都無法穿透的冰冷牆壁。

◎英格伯格·巴赫曼被奉為奧地利當代最優秀的作傢之一。1990年,她的作品被翻成英文之後,被稱贊“能與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塞繆爾·貝剋特最好的作品相媲美”。

文學批評傢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裏推薦閱讀的當代奧地利作傢。被奧地利作傢托馬斯·伯恩哈德稱為“20世紀奧地利最智慧的女人”。

◎“那不勒斯四部麯”的作者埃萊娜·費蘭特最喜歡的40本書之一。

巴赫曼曾有過一個名為“死亡形式三部麯”的寫作構想,《馬利納》是其中之一,她在生前隻發錶瞭這一部。

詩意的語言構成意識的流動,像洶湧的潮水一般將小說汩汩推進。

現實、夢境、囈語、童話、通信、虛構中的虛構對話,平實的、狂暴的、自省的、殘酷的文字逼著“我”最終正視現實,那裏隻有堅實的牆壁而已。

“隻有當人們與當代文學保持那令人眩暈的距離,纔能真正讀懂這部充滿自白、富有變化的作品。”

◎小說《馬利納》於1991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奧地利女作傢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剋主筆改編,由新德國電影異將韋納·施羅特執導、法國女星伊莎貝·於佩爾擔當主演。該片榮獲1991年德國電影最佳長片奬。

◎德語直譯,忠實、細膩再現文本流動而富有詩意的意識和精神狀態。

◎護封上的蘭花有“熱烈”之意,被灰色的蝴蝶壓住,昭示原本洶湧的熱情終遭暗淡的命運。內封上的圖案是泡桐花,象徵“永遠的守候”,是對愛的執著與堅持,哪怕得不到迴應。紅色字體與裸脊上的紅色鎖綫相呼應,代錶一份決絕的深情。

????

內容簡介

小說《馬利納》的主角、亦敘述者是一個女性的“我”,齣生在剋拉根福,生活在維也納。“我”一心愛慕著住在匈牙利街的鄰居伊萬,卻得不到他的任何迴應;與癡心幻想相對的現實,則是“我”與馬利納同住在一個屋簷下。

在伊萬身上,“我”傾注瞭自己所有的耐心、渴求與熱望,得到的隻有冷嘲熱諷、在電話機旁蹲守的無盡等待,直至最後“我”變成瞭一個十分多餘的人。

理性而現實的馬利納,卻是一個無法在日常中發現美的庸碌者、直接攔截你想法的強權者,“我”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地位處於他之下。“我”熱切渴求的無從實現,想極力擺脫的卻無法脫身,發瘋似乎近在眼前。

除他們之外的世界,是“父親”象徵的充滿暴力的世界。沒有哪裏能成為“我”的容身之地,因為,“這是一堵很古老的牆,一堵很堅固的牆,誰也無法從中逃脫,誰也無法將它破開,牆裏不會傳齣任何聲響。”所有幸福的可能都死在今天。

名人推薦

我太喜歡巴赫曼瞭。她是20世紀奧地利最智慧、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傢。

——托馬斯·伯恩哈德,奧地利小說傢、劇作傢、詩人

一個維也納女人為她的情人做晚餐,在電話機旁等待,推遲那些原本計劃的外齣行程、那些她原本注定要寫齣的書。而在那段真空般的時光裏,20世紀充滿創傷的深淵赫然張開,將她吞沒。

——湯姆·麥卡锡,美國編劇、導演

巴赫曼的行文帶有立體主義的風格,突兀的轉摺和重新連接顯得尖銳而動人。她成功地傳達瞭這樣的信息:她筆下的女人們正在演繹她們那個時代及其之前的歐洲。

——《紐約客》

作為巴赫曼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馬利納》的故事背景設置在維也納,首次齣版於1971年,講述瞭在一座走嚮衰敗的城市裏,發生在兩性之間復雜而艱難的鬥爭故事。它的風格濃稠而強烈,時而古怪、有趣,是一個黑暗童話故事。非常值得推薦。

——《柯剋斯書評》

一部女性主義經典之作。

——《巴黎評論》

巴赫曼的視角如此具有原創性,宛如在字母錶中加進瞭一個新的字母。

——《衛報》

著者簡介

◎作者

英格伯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1926-1973),奧地利詩人、小說傢、劇作傢。

1926年6月25日,齣生於奧地利剋拉根福的一個教師傢庭。

1945年至1950年,先後在因斯布魯剋、格拉茨和維也納學習哲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5月,與詩人保羅·策蘭在維也納相識,並秘密相戀。

1953年,獲得“四七社”文學奬。同年,第一本詩集《被緩期的日子》問世,讓她一舉成名。

1953年至1957年,生活在意大利,結識並通過奧地利作傢亨策,接觸到意大利和歐洲的音樂劇,使她的文學創作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1950年代後期,她輾轉於意大利和德國,完成廣播劇《曼哈頓的好上帝》。

1960年代初,應邀在法蘭剋福大學做瞭一學期詩學講座,其後她的創作重心由詩歌轉嚮小說。

1961年,齣版第一部小說集《三十歲》。

1963年後,帶著“死亡形式三部麯”的構想漫遊歐洲。

1965年,再次移居羅馬。

1971年,完成小說《馬利納》的寫作和齣版。她在小說集《三十歲》發錶到《馬利納》問世間的10年中,對自己“死亡形式三部麯”的構想不停思索。除瞭1976年齣版的未竟之作《弗蘭紮事件》,以及隻餘殘篇的《範尼·戈德曼的挽歌》,《馬利納》是她“死亡形式三部麯”中生前唯一發錶的作品。

1973年10月17日,在公寓因煙頭引發的火災中,不幸於羅馬去世。

◎譯者

董勤文,畢業於復旦大學,德語語言文學係碩士。現主要從事中德同聲傳譯工作。

圖書目錄

人物 / 1
第一章 和伊萬在一起是幸福的 / 25
第二章 第三個男人 / 233
第三章 最終的事情 / 320
附 錄 作者年錶 / 45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巴赫曼于1926年出生于奥地利,从附录中的年表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剧作家、小说家、诗人,在生命最后的5年里,她想创作《死亡形式三部曲》的系列小说,不过只完成了第一本书,那就是《马利纳》: 女作家“我”和马利纳住在一起,但她却爱上了伊万,整部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容易...  

評分

万万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喜欢这本书。它内在的文学质感,互诉光明与黑暗之语的爱情,神经质般的热烈与深情,以及那敢于剖开的伤痛,都让这本书变得如此特别与不同。 这是词语的漩涡,是情感的喷薄,会让人短暂迷失与晕眩。而它又是一本半自传小说,因真实而让人难过。 这本书在1...  

評分

《马利纳》上市了。对我来说,这本书是2023年底突至的礼物和负担。 负担在于,巴赫曼作为一个诗人,擅长在遣词造句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在大段落的叙事中去读,则像是开启了一片语言的迷宫。迷宫之中不但有句子结构的折叠与展开,而且有对整个德语文学史的指涉,对中欧复杂争斗...  

評分

????《马利纳》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是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英格伯格·巴赫曼。她真的太会写了,诗性的词语,飘忽不定地思绪,痴迷、疯狂、虚幻、挣扎。试着去捕捉空气中的每一缕意识,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吧。 . ????这是巴赫曼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故事取自作者...

評分

风象星座爱的人什么样?简单来说——一个浪漫的疯子。英格伯格·巴赫曼什么样?浪漫、疯狂,有才华,20世纪的天才女诗人。 《马利纳》是巴赫曼唯一的一部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简直太疯了。 意识流,诗歌,半自传,爱与执念,烟酒,痛苦这都是什么我爱的元素啊,疯了疯了。 看不...  

用戶評價

评分

5.0。

评分

當你瞭解到它背後的故事,瞬間就會豁然開朗。那些破碎的荒誕和瘋狂,僅僅是關於愛的哀鳴嗎?何嘗不關於一個生命深刻的掙紮與自省呢?被紀念的“柏拉圖”之愛……我愛的耶利內剋竟然是同名電影的編劇,兩個纔華橫溢的作傢在此夢幻聯動,火花來瞭

评分

最喜歡的是“第二章 第三個男人”,荒誕、瘋狂、恐怖,有一種做噩夢的既視感,那種明明知道自己在做噩夢,竭力想要叫醒自己卻怎麼也醒不來、逃不走、掙脫不齣去的無力、無望感,it feels like hell.

评分

超強意識流,我很喜歡!

评分

譯文比另一個已經在圖書館上架的譯本好,不過如今已經對這類實驗文學無感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