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科知识史

什么是学科知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章清
出品人:
页数:392
译者:
出版时间:2024-4
价格:6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77707
丛书系列:乐道文库
图书标签:
  • 学科史
  • 知识史
  • 科学史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教育史
  • 历史学
  • 哲学
  • 文化史
  • 知识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科知识的“援西入中”,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传播”与“接引”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西学”(“东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分科知识”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学科知识史”的研究。

作者简介

章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代表作有《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修订版)等。

目录信息


引论 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问题与视野
一、问题的辨析
二、“未完成性”:成长中的学科知识
三、中国视野:本土因素的作用
第一章 西学、东学、新学:知识传播的路径与变奏
一、“西学”传播:选择与迎合?
二 、“东学”:日本因素的影响
三、“新学”:“普遍性”与“现代性”
第二章 新知与新语:各学科专门术语的译介
一、理解新知识:催生学科术语的基本因素
二、新型政治治理方式主导的“政治话语”
三、“文明”观念影响下的学科术语
四、回归“知识”后的持续论辩
第三章 学科的制度化(一):以分科为基础的分层教育的确立
一、变革科举、推广学校
二、“中学”“西学”纷争下分级分科教育的推进
三、“普及”与“提高”:“国家政权建设”主导下的各级教育
第四章 学科的制度化(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一、“国家政权建设”与教育学术
二、如何使学术教育成为建国的力量
三、学科规划之“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五章 学科知识走向公众:知识传播的媒介
一、“有一学即有一报”
二、白话报章与知识的“演义”
三、以声音、图像为媒介的知识传播
第六章 重塑过去:“学科史”的书写
一、“他学”催生的“新史学”
二、“专史”:新的历史书写样式
三、“有”还是“无”:“学科史”书写的难局
结语 “学归于一”:近代中国学科知识成长的意义
一、立足于中西古今的视野
二、确立“整体性”的观念
三、守护“历史的维度”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主要是中国近代知识史的形成

评分

作者从知识的引入与接受、学科的成长与分立入手,独在古今中外东西新旧下确立“学科知识”的研究主题,通过考察知识传播的国际路径、知识落地接受的媒介、体制性学术成为学科的凭借,把握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双向互动,每每把握问题,都不是单向度的一边倒,在考察新名词的生产时还注意“旧派”抗拒新名词背后的取向。文本、译词和制度,强调这三点接近于国内概念史的取向,作者通过阐述从“学”到“学科知识”的过程,避免了零碎概念的堆砌和同质。好的历史研究是对本质主义论断的剖析、追问和解构,还原人们将对象本质化认知的本相与过程,比如“本土”。顺着作者使用的材料(辞典汇编),可以用在自己关心的具体知识上。不太满意的是,作者不曾解释,何以在“学科”形成后新知识背景下成长的学人不曾怀疑嫁接的曲折,相当自然地接受了以今度古。

评分

【乐道文库上新!】学科知识的成长,无论中外,都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西方分科知识的传入只是问题的一面,什么因素主导中国对此的接引,是值得重视的另一面,并不存在单纯的“知识移植”,需高度重视“本土的作用”或“传统的发明”。

评分

作者从知识的引入与接受、学科的成长与分立入手,独在古今中外东西新旧下确立“学科知识”的研究主题,通过考察知识传播的国际路径、知识落地接受的媒介、体制性学术成为学科的凭借,把握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双向互动,每每把握问题,都不是单向度的一边倒,在考察新名词的生产时还注意“旧派”抗拒新名词背后的取向。文本、译词和制度,强调这三点接近于国内概念史的取向,作者通过阐述从“学”到“学科知识”的过程,避免了零碎概念的堆砌和同质。好的历史研究是对本质主义论断的剖析、追问和解构,还原人们将对象本质化认知的本相与过程,比如“本土”。顺着作者使用的材料(辞典汇编),可以用在自己关心的具体知识上。不太满意的是,作者不曾解释,何以在“学科”形成后新知识背景下成长的学人不曾怀疑嫁接的曲折,相当自然地接受了以今度古。

评分

内容丰富,文献详尽,论述细密,总体上颇可参考。更偏资料性的呈现,理论性稍弱,引文过多有堆砌之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