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所谓的小津(电影)是这样一种存在:促使我从中汲取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加以解读,它十分丰富且有趣,既有刺激性的东西,又具有强大的魅力。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小津(电影)内在的一些问题,我把这种做法权且称作周游。
换句话说,所谓周游,是由小津这个对象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论。在这里当然是以小津为主题进行论述,但同时这也是我对小津的研究和问题意识的表达。
——田中真澄
小津安二郎精心构置的画面流泻出人类细碎、真实、沧桑的情感,从细小之中见宏大,隽永深长。一如小津的影片,本书没有采用直截了当的“作者论”、“作品论”,而是把目光聚集在常人眼中隐而不现的材料细节,冷静、细致入微地观察它们的走向和影响,在日本昭和时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追寻小津人生和创作的脚步,也不回避他在二战期间所作所为的敏感话题,令观者得以品味出小津洁净整饬世界之下的暗流涌动和人性幽暗复杂的况味。
田中真澄,1946年生于日本北海道,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研究科学硕士毕业。电影史研究家。小津安二郎研究方面,除本书外,还有《小津安二郎全发言 1933~1945》(1987)、《全日记 小津安二郎》(1993)、《小津安二郎战后语录集成》(1989)、《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题外》(2001)、《走近小津安二郎》(2002)等。
这段时间来,每天晚上,和上下班的路上,都会看一会儿《小津安二郎周游》。 刚在地铁站下了车,站在扶梯边把最后一章看完。苦于手中没有铅笔,有一句回家后才补划上。“与其强调不如沉下心来,与其情绪化不如认识它”。作者田中真澄这里所谈的是小津对待他生平最后一部电影《...
评分1/ 在电影院里看《南京!南京!》,情绪在当时会受到极大震动。毕竟视觉和音效的刺激是不必避免的。然而,认识历史是一回事,观看历史电影是另一回事。外景搭得空间极为有限,大多数时候是镜头的换来换去,让人感到不真实。几个主角的戏份安排挺牵强,尤其是依次让他们成为类...
评分这段时间来,每天晚上,和上下班的路上,都会看一会儿《小津安二郎周游》。 刚在地铁站下了车,站在扶梯边把最后一章看完。苦于手中没有铅笔,有一句回家后才补划上。“与其强调不如沉下心来,与其情绪化不如认识它”。作者田中真澄这里所谈的是小津对待他生平最后一部电影《...
评分喜欢小津不需要理由,在喜欢他的人眼中,小津超越了日本、电影、导演这三个独立或任意组合的概念。如果非要有个参照,不妨把小津与其他所有导演区分成两类。小津电影的技艺之美也早就不必多说,那是独属小津的,别人学不来。但在对小津的亲近里却总有一种疏淡的感觉,对小津的...
评分这段时间来,每天晚上,和上下班的路上,都会看一会儿《小津安二郎周游》。 刚在地铁站下了车,站在扶梯边把最后一章看完。苦于手中没有铅笔,有一句回家后才补划上。“与其强调不如沉下心来,与其情绪化不如认识它”。作者田中真澄这里所谈的是小津对待他生平最后一部电影《...
深文周納,史料翔實。不過不是電影分析,而是類似人物週邊一類的東西。
评分翔实客观。拉拉杂杂的读了。
评分信息量巨大,可以当“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制片厂史花边”来看。要不是含糊不清的翻译就给五星了。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理论分析少而精,而把重点放在对日本制片厂结构和各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等背景的搜集整理上,其实对我们外国读者来说,事实而非理论才更重要,我们更想知道影片背后的芝麻绿豆,不管有多琐碎。外界形势部分促成了小津的电影风格,而小津性格上的稳重(甚至固执)和精确使他像巴赫一样,在同一个模型的循环往复中实现丰富的表达。作者下笔谨慎,从不妄下结论,但看得出,两年的侵华生涯和两年多在新加坡的逗留包括关押,对小津电影风格的转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后,不管是排共、韩战、旧金山和约还是日美安保条约,日本社会的变迁远甚于战前那十年,但小津开始对社会环境充耳不闻。从那以后他只拍一件事:传统家庭的崩溃。
评分太学术了,后面几章好看的
评分这是本神奇的书,神奇处在于它并不把小津的电影作为叙述重点,而以小津为中轴线周游开去,讲世界电影近代史,讲日本电影近代史,讲日本文化近代史,讲日本近代史,讲世界近代史,并与小津的一生形成精彩的互文。更神奇处,在于本书写作的方法论,没有一处信息是空口无凭,均是从海量文献中梳理而来,犹如在看一本推理小说抽丝剥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