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相互间有系统联系的个人回忆文集,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从1903年8月到1940年5月),是纳博科夫本人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非常奇特而优秀的一本。它的语言带着一种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学一般的精确——以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精确,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纳博科夫的小说,故而这本自传正是解读他的小说的绝好密码,因为回忆本身即是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隐蔽的桥梁,作家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纳博科夫忠实读者的必读书,为深入解读《洛丽塔》、《微暗的火》、《防守》和《玛丽》等纳博科夫重要小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作为移民作家,他将欧洲贵族趣味与传统修养带进美国文化,又持有深刻而世故的批判与讽刺眼光,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品味。擅长反讽、怀旧与滑稽模仿技法;同时又注重语言的锤炼,他以广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形成令英美本土作家赞叹的英文风格。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按说如果写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纳博科夫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其人生甚至可以算是传奇,出身俄罗斯贵族之家,十月革命时逃出国,然后以英语写作,移居美国,以文学得享大名。这里有多少值得一写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写这些东西的话就和八卦并无二致。于是就有了...
评分为什么他的书每一本的翻译质量都那么差?最先读的是《洛丽塔》,可读性极差。再是《透明》,也是那种看着看着能睡着的书。可读的时候你又明明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在表达一些译者文字所远远不能触及的东西。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俄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有很大难度的关系,读了《说吧...
评分按说如果写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纳博科夫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其人生甚至可以算是传奇,出身俄罗斯贵族之家,十月革命时逃出国,然后以英语写作,移居美国,以文学得享大名。这里有多少值得一写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写这些东西的话就和八卦并无二致。于是就有了...
评分按说如果写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纳博科夫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其人生甚至可以算是传奇,出身俄罗斯贵族之家,十月革命时逃出国,然后以英语写作,移居美国,以文学得享大名。这里有多少值得一写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写这些东西的话就和八卦并无二致。于是就有了...
评分“他们是一支自觉的军队,他们的存在将对世界知识者的良心构成永久性的冲击。…康菲诺称他们的特征中贯穿着对于祖国土地燃烧般的情感。…乌斯宾斯基把提升起来的涵盖这一切的精神称作’土地——人民性’。” 我喜欢林贤治先生在《沉思与反抗》中对于俄国知识分子毫无...
不重情节,胜在细节,把回忆录写得读不懂也就他了,句子密度大,缀满奇花异草,心目中本书最适合的中文译者是 张爱玲 ,其次 木心,细节控和纷繁的色彩还有相近的文字追求——精,施蛰存 和 穆时英 也成,但很可惜他俩成不了 纳博科夫
评分不错。
评分试想:当一个人读到“在小小的,生有幽蓝如梦的果实的沼地覆盆子树丛之上,在死水的褐色眼睛之上,在苔藓与泥沼之上,在芳香的沼地兰花的花蕊上,一只黝黑的,冠有一个挪威女神之名的小纹蛱蝶在轻盈的底肥中掠过。”这样的句子时,只要他心中还有一点点诗情画意的幻影,他如何能够不动心? 洛丽塔没有打动我的部分,《说吧,记忆》彻底的做到了。纳博科夫仅仅凭借强大的语言与敏锐的观感与细致入微的触感嗅觉就让我五体投地。现在想想 想阅读一个人的作品 先读传记实在是很有道理。他毕竟是俄罗斯土地的子民啊。会让人莫名联想到勃洛克与他的盗火者。 现在 我大概能够理解那些中年的 略微谢顶 孤独 丧妻(= =) 有着怪癖的教授们了。 在跳不出自身局限这一点上 就好像 纳博科夫的教授们与奥斯特的教授们 略萨的政治家们 杜拉斯的情人们 一流的作家们亦都是相似的啊。
评分纳博科夫不啻为雕琢云朵的诗人,充满画面感的稍纵即逝的感觉和跳动的思绪都如同绝美的蝴蝶被收入网中。这本书抚慰了我在粗粝凌乱充满噪音的俗世中折断、钝化了的精神触须,在寂静之声中继续生长壮大。我会觉得保持和表现最敏锐、细微的感觉比建立超大的内存驾驭千年来千头万绪的学术源流还要微妙和困难,或许因为自己相对更不擅此道吧,这也正是纳博科夫对我而言最无可代替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生命中适时出现,也暗示了修道院生活并非凝聚与持守天赋秉性的唯一乐土,或许还是那个老掉牙的意思,花朵沙粒皆是菩提,一步一履无非修行。
评分看到了因他的描写而扩大了一万倍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