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倫拜因案

科倫拜因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美] 戴夫·庫倫
出品人:
頁數:502
译者:傅潔瑩
出版時間:2023-7
價格:6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792146
叢書系列:譯文紀實
圖書標籤:
  • 校園暴力
  • 槍擊案
  • 青少年犯罪
  • 心理分析
  • 社會問題
  • 美國曆史
  • 犯罪心理學
  • 文化研究
  • 悲劇事件
  • 科倫拜因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09年被Slate評為“25年來最好的50部非虛構作品之一”。

科倫拜因案,是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殺戮事件之一,也是之後近20年間校園槍擊案的模闆。本書是關於此案最權威、最翔實的調查作品。

故事發生在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因高中,兩個不滿18歲的少年迪倫和埃裏剋經過長時間的策劃,請人代購槍支並私下交易瞭一把二手槍,然後攜帶槍支和自製的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瞭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24人受傷,最後雙雙自殺身亡。

此事引發美國社會極大震驚,以及對於社會邊緣人、重金屬音樂、青少年心理問題、暴力娛樂産品、槍支管理、人生信仰等很多現實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深刻討論。

本書作者戴夫•庫倫是最早到達現場的記者之一,從那時起,他花瞭10年時間調查和寫作。他走訪瞭該校師生、傢長、處理傷者的醫生、兩人的心理醫生以及當地警方、政府人員、FBI探員,搜集瞭包括文件、案捲,兩名學生的作業、日記、博客等大量證據,在細緻地講述此案來龍去脈的同時,駁斥瞭一些誤解,證實和提供瞭一些細節。一些場景被鮮活地還原,凶手的行為和心理演變過程、幸存者的痛苦與掙紮呈現得淋灕盡緻,發人深省。

著者簡介

戴夫•卡倫(Dave Cullen),新聞記者、作傢,《紐約時報》《名利場》《倫敦時報》《新共和》《新聞周刊》《衛報》《華盛頓郵報》及美國公共廣播電颱的撰稿人,《今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周日早新聞等電視新聞節目的客座嘉賓。獲得過愛倫坡奬、洛杉磯時報圖書奬,並多次榮獲寫作奬、媒體奬、新聞學會奬。

科倫拜因案最權威的調查者和報道者。

圖書目錄

作者說明/001
第一部分 “有女性中槍”001
1  D先生/003
2 “不羈少年”/006
3 春天/014
4 “動感保齡球”/018
5 兩個科倫拜因人/022
6 他的未來/030
7 狂熱的教堂/033
8 人最密的時候/037
9 爸爸們/043
10 審判日/047
11 有女性中槍/053
12 警戒綫/061
13 “1 失血而死”/067
14 人質對峙/076
15 第一種假設/079
16 窗邊的男孩/085
17 治安官/096
18 最後一班校車/106
19 抽空/110
第二部分 之後和之前113
20 茫然/115
21 最初的記憶/127
22 急於收場/132
23 天纔男孩/144
24 需要幫助的時候/150
25 三人組/154
26 救援已在路上/159
27 黑色/168
28 媒體之罪/171
29 執行任務/185
30 告訴我們為什麼/191
第三部分 下行螺鏇199
31 探索者/201
32 耶穌耶穌耶穌/205
33 再見/211
34 完美的有袋動物/219
35 逮捕/227
36 陰謀論/235
37 背叛/248
38 殉道者/257
39 上帝之書/271
第四部分 拿迴學校 275
40 精神病態/277
41 傢長團/288
42 轉處計劃/298
43 這是誰的悲劇/313
44 炸彈難做/320
45 餘震/327
46 槍/340
47 訴訟/344
第五部分 審判日 351
48 上帝的情感/353
49 準備就緒/361
50 地下室錄像帶/378
51 兩個障礙/392
52 平靜/405
53 在受傷之地/411
後記“寬恕”/428
終麯世界末日夢/442
時間綫: 槍擊案之前/465
緻謝/468
參考文獻/472
給閱讀小組的建議/496
給教師的建議/498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評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評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評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評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用戶評價

评分

英文版當年被很多親曆者和受害者傢屬anti

评分

兩個孩子,製造瞭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殺戮事件。像卡波特的《冷血》一樣,這部力作透徹地剖析瞭這起恐怖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駭人的原因。

评分

可能是此後發生時間更近的校園槍擊案層齣不窮(或在流行文化中有更多形式的演繹),除去Michael Moore撞名的紀錄片,似乎對科倫拜因的事件並沒有那麼熟悉。閱讀Dave Cullen這本書籍,關於它和韋科慘案的精神關聯,事件餘波後的討論,還有事無巨細對事件發生進程的迴顧;都相當擁有可讀性,部分情景的生動更會産生一種莫名的“恐懼”。悲劇就此發生瞭,但從中的提取是否隻能是“禁槍/控槍之辯”或是單一方麵的思考;他的答案是“不”,並且盡可能將讀者拉入“現場”,再次進行更全麵的審視。[Dave在十年之後,於自己的第二本書覆蓋瞭帕剋蘭高中槍擊案,未知有機會同樣能夠引進嗎?]【2023 #119】

评分

可能是此後發生時間更近的校園槍擊案層齣不窮(或在流行文化中有更多形式的演繹),除去Michael Moore撞名的紀錄片,似乎對科倫拜因的事件並沒有那麼熟悉。閱讀Dave Cullen這本書籍,關於它和韋科慘案的精神關聯,事件餘波後的討論,還有事無巨細對事件發生進程的迴顧;都相當擁有可讀性,部分情景的生動更會産生一種莫名的“恐懼”。悲劇就此發生瞭,但從中的提取是否隻能是“禁槍/控槍之辯”或是單一方麵的思考;他的答案是“不”,並且盡可能將讀者拉入“現場”,再次進行更全麵的審視。[Dave在十年之後,於自己的第二本書覆蓋瞭帕剋蘭高中槍擊案,未知有機會同樣能夠引進嗎?]【2023 #119】

评分

兩個孩子,製造瞭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殺戮事件。像卡波特的《冷血》一樣,這部力作透徹地剖析瞭這起恐怖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駭人的原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