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拜因案

科伦拜因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美] 戴夫·库伦
出品人:
页数:502
译者:傅洁莹
出版时间:2023-7
价格:6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92146
丛书系列:译文纪实
图书标签:
  • 校园暴力
  • 枪击案
  • 青少年犯罪
  • 心理分析
  • 社会问题
  • 美国历史
  • 犯罪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悲剧事件
  • 科伦拜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9年被Slate评为“25年来最好的50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科伦拜因案,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杀戮事件之一,也是之后近20年间校园枪击案的模板。本书是关于此案最权威、最翔实的调查作品。

故事发生在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因高中,两个不满18岁的少年迪伦和埃里克经过长时间的策划,请人代购枪支并私下交易了一把二手枪,然后携带枪支和自制的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24人受伤,最后双双自杀身亡。

此事引发美国社会极大震惊,以及对于社会边缘人、重金属音乐、青少年心理问题、暴力娱乐产品、枪支管理、人生信仰等很多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深刻讨论。

本书作者戴夫•库伦是最早到达现场的记者之一,从那时起,他花了10年时间调查和写作。他走访了该校师生、家长、处理伤者的医生、两人的心理医生以及当地警方、政府人员、FBI探员,搜集了包括文件、案卷,两名学生的作业、日记、博客等大量证据,在细致地讲述此案来龙去脉的同时,驳斥了一些误解,证实和提供了一些细节。一些场景被鲜活地还原,凶手的行为和心理演变过程、幸存者的痛苦与挣扎呈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戴夫•卡伦(Dave Cullen),新闻记者、作家,《纽约时报》《名利场》《伦敦时报》《新共和》《新闻周刊》《卫报》《华盛顿邮报》及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撰稿人,《今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周日早新闻等电视新闻节目的客座嘉宾。获得过爱伦坡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并多次荣获写作奖、媒体奖、新闻学会奖。

科伦拜因案最权威的调查者和报道者。

目录信息

作者说明/001
第一部分 “有女性中枪”001
1  D先生/003
2 “不羁少年”/006
3 春天/014
4 “动感保龄球”/018
5 两个科伦拜因人/022
6 他的未来/030
7 狂热的教堂/033
8 人最密的时候/037
9 爸爸们/043
10 审判日/047
11 有女性中枪/053
12 警戒线/061
13 “1 失血而死”/067
14 人质对峙/076
15 第一种假设/079
16 窗边的男孩/085
17 治安官/096
18 最后一班校车/106
19 抽空/110
第二部分 之后和之前113
20 茫然/115
21 最初的记忆/127
22 急于收场/132
23 天才男孩/144
24 需要帮助的时候/150
25 三人组/154
26 救援已在路上/159
27 黑色/168
28 媒体之罪/171
29 执行任务/185
30 告诉我们为什么/191
第三部分 下行螺旋199
31 探索者/201
32 耶稣耶稣耶稣/205
33 再见/211
34 完美的有袋动物/219
35 逮捕/227
36 阴谋论/235
37 背叛/248
38 殉道者/257
39 上帝之书/271
第四部分 拿回学校 275
40 精神病态/277
41 家长团/288
42 转处计划/298
43 这是谁的悲剧/313
44 炸弹难做/320
45 余震/327
46 枪/340
47 诉讼/344
第五部分 审判日 351
48 上帝的情感/353
49 准备就绪/361
50 地下室录像带/378
51 两个障碍/392
52 平静/405
53 在受伤之地/411
后记“宽恕”/428
终曲世界末日梦/442
时间线: 枪击案之前/465
致谢/468
参考文献/472
给阅读小组的建议/496
给教师的建议/498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评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评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评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评分

cassie,一个columbine枪击案被杀死的小姑娘,被母亲写成一个在被杀死前说出yes i believe in god的为信仰而死的受难者(也许是为了消费,也许是为了让作为基督徒的自己心里好受些)。但事实上当时在桌下目睹她被杀死的朋友并不记得她和eric有过这样的对话,只记得她在死前一直...

用户评价

评分

英文版当年被很多亲历者和受害者家属anti

评分

两个孩子,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杀戮事件。像卡波特的《冷血》一样,这部力作透彻地剖析了这起恐怖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骇人的原因。

评分

可能是此后发生时间更近的校园枪击案层出不穷(或在流行文化中有更多形式的演绎),除去Michael Moore撞名的纪录片,似乎对科伦拜因的事件并没有那么熟悉。阅读Dave Cullen这本书籍,关于它和韦科惨案的精神关联,事件余波后的讨论,还有事无巨细对事件发生进程的回顾;都相当拥有可读性,部分情景的生动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悲剧就此发生了,但从中的提取是否只能是“禁枪/控枪之辩”或是单一方面的思考;他的答案是“不”,并且尽可能将读者拉入“现场”,再次进行更全面的审视。[Dave在十年之后,于自己的第二本书覆盖了帕克兰高中枪击案,未知有机会同样能够引进吗?]【2023 #119】

评分

两个孩子,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杀戮事件。像卡波特的《冷血》一样,这部力作透彻地剖析了这起恐怖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骇人的原因。

评分

可能是此后发生时间更近的校园枪击案层出不穷(或在流行文化中有更多形式的演绎),除去Michael Moore撞名的纪录片,似乎对科伦拜因的事件并没有那么熟悉。阅读Dave Cullen这本书籍,关于它和韦科惨案的精神关联,事件余波后的讨论,还有事无巨细对事件发生进程的回顾;都相当拥有可读性,部分情景的生动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悲剧就此发生了,但从中的提取是否只能是“禁枪/控枪之辩”或是单一方面的思考;他的答案是“不”,并且尽可能将读者拉入“现场”,再次进行更全面的审视。[Dave在十年之后,于自己的第二本书覆盖了帕克兰高中枪击案,未知有机会同样能够引进吗?]【2023 #11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