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学者、评论家。
1955年生于伊朗,13岁赴海外留学,26岁时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归国任教于德黑兰大学等三所高校,但因在女性的穿着与行为等问题上与校方产生严重分歧而被辞退。1997年纳菲西返回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除此书以外,纳菲西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化批评专栏,如今已成为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
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的回忆录《在德黑兰读〈洛丽塔〉》(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A Memoir in Books),2003年在美国出版时,适逢伊朗核问题爆发而引起美国严重关注的时刻,而这本书也如同文化核弹一样,在美国激起巨大反响,以至于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踞117周之久...
评分 评分一开始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起罗伯特•瓦尔泽一个迷人的短篇,叫《意大利小说》。它描述了一个男青年读完某小说后的剧烈情绪变动。此情绪变动进而发展成极其戏剧化的行为——我总觉得这事态既神秘又可爱,神秘的是你不知道在人心哪块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就藏着一颗兴风作浪的种子...
评分有道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红楼梦》”,伟大的作品都允许无限的解读方式——与其说其中有某个作者想表达的“本意”,不如说我们在阅读中看到的其实都只是自己的投射:阅读起到了镜子的作用,反衬出我们头脑中那个世界的倒影。因此,翻开本书之前需要切记的一点是:关键词...
评分1956年,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出版后记中有些悲观的写到,不应指望一个自由国家的作家会关心美感和肉欲之间的确切界限。在对《洛丽塔》的解读中,他遭受到了各式各样的误读,色情可能是贴到这部作品上最耀眼的标签,而类似于“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这样的隐喻式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