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剧场政治美学

当代剧场政治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王曦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22-12
价格:8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7971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剧场政治
  • 当代剧场
  • 政治美学
  • 戏剧理论
  • 文化研究
  • 美学
  • 表演艺术
  • 当代文学
  • 艺术史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剧场在人类文明史中经历了剧烈嬗变,社会的力量冲突与精神流变曾通过形形色色的剧场向公众敞现,然而随着审美、政治、表演等活动的专业化,审美共通感、政治公意与专业技艺失去了内在联系,这为法西斯主义将政治审美化大开方便之门。如何在艺术-思想领域抵御文化-社会可能出现的野蛮倒退?何以重构政治-伦理的生活与审美-艺术的生活之间的关联?作为“后奥斯维辛”艺术探索的典型,跨界、越界的剧场实验在认知-记忆的使命下,挣脱了先锋派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合谋,塑造出崭新的艺术语言,并与欧美批判理论重建政治-美学的思想工程奇特地交汇。学者们如何通过回溯古希腊世界,发掘重构剧场的政治美学遗产?这同他们对历史时间与社会空间的批判性重塑有何关联?为此,我们讨论了这些重要思想者:阿多诺、马尔库塞、斯丛狄、雷曼、韦尔南、朗西埃、南希……“场景”“悲剧性”“年代错位”等多学科概念融会为独立的研究范式。当代剧场政治美学为考察艺术、美学与政治之间密切而紧张的关系提供了方法与启示。

作者简介

王曦,女,安徽砀山人。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山大学文学学士,上海市晨光学者,曾赴德国莱比锡大学(2014),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2016-2017)访学,2020年获聘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部分获《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光明日报》等报纸媒体撰写评论多篇,出版合著一部,参撰著作两部。

目录信息

前言1
上编思想溯源:批判理论的美学问题史
引言3
第一章审美政治难题:先锋派艺术与文化工业6
第一节先锋派艺术问题史7
第二节艺术自律与社会介入21
第三节进步主义与神秘主义的两极28
第四节文化工业的“共谋”39
第二章重构“政治美学”: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悲剧视域49
第一节陨落的西方启蒙美学乌托邦50
第二节源流与拓展:马克思及其后继者57
第三节重构艺术与生活的否定联结67
第三章从自律到介入:跨界探索中的剧场艺术79
第一节跨界、越界的艺术形式79
第二节记忆作为艺术的主题83
第三节剧场的政治美学介入86
下编重新定向:批判理论视域下的剧场探索
引言99
第四章范式变迁:从戏剧到剧场102
第一节戏剧范式的危机与剧场的突围104
第二节含义扩展:唯物主义艺术113
第三节重拾悲剧性:在源头与当下之间124
第五章“场景调度”:剧场空间结构142
第一节剧场场景反媒介景观144
第二节共显场景:复多的公共空间154
第三节平等主义场景:歧感的共同体160
第四节浸没式剧场:重置社会空间168
第六章“年代错位”:剧场时间范畴173
第一节年代错位与多重时间性176
第二节古希腊剧场的年代错位192
第三节当代剧场的表演编史学209
第四节不同时代的交叉:当代文献剧场216
余论朝向“尚未”的记忆剧场223
附录一美学之政治伦理维度的跨学科探讨
——与西蒙·克里奇利教授的访谈228附录二政治场景的戏剧性:美学研究之政治维度的一种探讨
——对保罗·考特曼教授的访谈242
附录三艺术即“戏剧化”与艺术的“剧场化”
——从舒斯特曼的行为表演谈审美经验问题249
参考文献266
人名对照表277
后记28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喜欢书中这段: “对苦难的审美变型与升华,并非意味着一种隔岸观火的麻木姿态,而是为了以文艺的形式,使无法完全见之于史册的苦难记忆、不幸意识获得见证人。诚如鲍勃·迪伦那首从纽约格林威治村传遍全美、又传播世界的民谣中所唱:一个人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身后人的哭泣/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使迪伦名声大噪的精致作曲技巧,并未稀释现实世界中战争的苦难与不幸,反倒使无数苦于越战的美国民众热泪盈眶、振臂抗议、传唱至今。唤回内在于文学艺术审美形式的否定维度,维系文学艺术的悲剧性,是艺术践行记忆与认知使命的前提。”

评分

史论相合,笔触细腻,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是数十年文艺功底的成果,不仅深入挖掘批判理论的悠久历史,而且触及了当代前沿的西方理论

评分

喜欢书中这段: “对苦难的审美变型与升华,并非意味着一种隔岸观火的麻木姿态,而是为了以文艺的形式,使无法完全见之于史册的苦难记忆、不幸意识获得见证人。诚如鲍勃·迪伦那首从纽约格林威治村传遍全美、又传播世界的民谣中所唱:一个人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身后人的哭泣/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使迪伦名声大噪的精致作曲技巧,并未稀释现实世界中战争的苦难与不幸,反倒使无数苦于越战的美国民众热泪盈眶、振臂抗议、传唱至今。唤回内在于文学艺术审美形式的否定维度,维系文学艺术的悲剧性,是艺术践行记忆与认知使命的前提。”

评分

史论相合,笔触细腻,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是数十年文艺功底的成果,不仅深入挖掘批判理论的悠久历史,而且触及了当代前沿的西方理论

评分

史论相合,笔触细腻,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是数十年文艺功底的成果,不仅深入挖掘批判理论的悠久历史,而且触及了当代前沿的西方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