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412
译者:唐江 等
出版时间:2022-7-1
价格:6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171491
丛书系列:巴黎评论
图书标签:
  • 文学访谈
  • 巴黎评论
  • 作家
  • 美国文学
  • 英国文学
  • 法国文学
  • 现代文学
  • 文化
  • 艺术
  • 访谈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巴黎评论》常规数字编号系列最新一辑,收录以下16位作家的长篇访谈: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乔治•西默农、弗兰克•奥康纳、罗伯特•洛威尔、威廉•S.巴勒斯、约翰•契弗、唐纳德•巴塞尔姆、约瑟夫•布罗茨基、欧仁•尤奈斯库、艾丽斯•默多克、克劳德•西蒙、纳吉布•马哈福兹、 乔治•斯坦纳、塔哈尔•本•杰伦、朱利安•巴恩斯、赫塔•米勒。

★14位知名译者:唐江、路旦俊、杨向荣、杨凌峰、丁骏、苗炜等14位知名译者联袂翻译。

★14幅珍贵手稿:独家收录14幅珍贵作家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

作者简介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六十多年来,《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 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梅勒、菲利普•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目录信息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54) 唐江/译
乔治·西默农(1955) 陈焱/译
弗兰克·奥康纳(1957) 路旦俊/译
罗伯特·洛威尔(1961) 程佳/译
威廉·S.巴勒斯(1965) 小水/译
约翰·契弗(1976) 杨向荣/译
唐纳德·巴塞尔姆(1981) 杨凌峰/译
约瑟夫·布罗茨基(1982) 李以亮/译
欧仁·尤奈斯库(1984) 朱艳亮/译
艾丽斯·默多克(1990) 丁骏/译
克洛德·西蒙(1992) 朱艳亮/译
纳吉布·马哈福兹(1992) 唐江/译
乔治·斯坦纳(1995) 李小均/译
塔哈尔·本·杰伦(1999) 马宁/译
朱利安·巴恩斯(2000) 苗炜/译
赫塔·米勒(2014) 杨振同/译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01 寻找海明威 50年代初期,旅居巴黎的新一代年轻美国人都长到了26岁;然而,他们不属于“感伤的青年”一代,也不属于“迷惘的一代”。他们生长于那个战无不胜的国度,充满智慧,放荡不羁;尽管出身于富贵之家并且毕业于哈佛或耶鲁,但他们似乎都热衷于装扮成穷困潦倒的乞丐,...  

评分

巴黎评论第七册涵盖了十六位作家,分别来自:一意大利,四法国,一爱尔兰,四美国,一俄国,二英国,一埃及,一摩洛哥,一罗马尼亚 在数量上,英,法,美还是会占一定的优势。 他们的共性:反对哲学小说。 时间跨度大,有些作家不太了解。 纯属摘了每个作家的一些文学观。。 1...

评分

巴黎评论第七册涵盖了十六位作家,分别来自:一意大利,四法国,一爱尔兰,四美国,一俄国,二英国,一埃及,一摩洛哥,一罗马尼亚 在数量上,英,法,美还是会占一定的优势。 他们的共性:反对哲学小说。 时间跨度大,有些作家不太了解。 纯属摘了每个作家的一些文学观。。 1...

评分

01 寻找海明威 50年代初期,旅居巴黎的新一代年轻美国人都长到了26岁;然而,他们不属于“感伤的青年”一代,也不属于“迷惘的一代”。他们生长于那个战无不胜的国度,充满智慧,放荡不羁;尽管出身于富贵之家并且毕业于哈佛或耶鲁,但他们似乎都热衷于装扮成穷困潦倒的乞丐,...  

评分

当我取了我自己的名字后,那就是另外一种想要更加靠近那种植物的企图,因为它们知道如何生活,而我不知道。可那也是我难以逾越的一个鸿沟。对风景也是一样。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欣赏过风景,我只是观察过风景而已。我总是有一种印象,风景太广阔了——会使我感到迷失的。我认为有...  

用户评价

评分

因无聊或生脸过多而一度中断的巴评系列,在这本中再度焕发生机,每个作家皆言之有物、个性鲜明,不计观点认同与否,关键是内容输出的信息量丰富、予人启迪,采访方的储备充足和反应机智也是精彩访谈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双方势均力敌才会碰撞出火花;涵盖话题很广,但谈及受过影响或尊崇的前辈,契诃夫、陀翁、福楼拜、普鲁斯特、福克纳、乔伊斯、莎翁似乎总绕不开,大作家们对审查、重写、语言、政治气候的观点殊途同归。 篇幅最长的斯坦纳一章当值五星——“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所谓的历史”“我忍受不了的是民粹主义”“我感兴趣的是爱的错误”,尖锐而睿智,锋芒金光毕现;布罗茨基说美国和苏联并无区别,想起卡尔维诺也有过类似论断;巴勒斯把剪切法写作类比为“在时间中旅行”,连接意象以重建意象。

评分

选读

评分

乔治·斯坦纳 朱利安·巴恩斯

评分

布罗茨基真是个妙人。16岁开始当地质考察员,看同事写诗,觉得自己写得更好,于是创作。他的职业理想是丛林飞行员,而拒不当职业作家,也不买昆德拉的账。“你生在一个受到重重限制的地方。这个世界的其他国家,只是纯粹的地理学、一门学科,而不是现实。”“无论什么时候,国际形势一旦恶化,接着便是国内开始的内部镇压。”“我更喜欢一个你可以离开的国家,而不是一个你不能离开的国家。”这篇记者也采、写得很好。其次喜欢斯坦纳那篇,然后是女作家米勒。

评分

22.9.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