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米兰·昆德拉的青春之书
★ 一部追梦之书,一场追寻自我的旅程
★ 生命就是一种梦,想要找到真实生活的通行证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曾获美第奇奖。”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在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眼里,真正的生活不在身边,而永远在别处。本书主人公雅罗米尔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中长大,敏感、柔弱、羞怯,母亲照料他的一切,永远把他当孩子对待。对他来说,脱离母亲的管辖,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生活在别处”成了他的成长信条。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75年起定居于法国。著有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慢》《身份》《无知》《庆祝无意义》、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总共十六部作品。1973年获美第奇外国小说奖,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2001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2020年获卡夫卡国际文学奖。
读完昆德拉德的书,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对书的题目感触非常,以致于读过之后我总是就书题目而产生出许多感慨。惭愧的是,所思所想多数已经背离了原著,成为了我心中独立的部分。但是,这或许也是我衷爱昆德拉德一点原因吧。 读《生活在别处》 亲爱的朋友,不知道你可否思考...
评分有人问,你什么时候离开呀?我突然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等待离开的心。 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却随时会离开,没有谁会长驻某处,所以当同学和我说,她打算在新的单位一直一直呆下去,在我听来仿佛是在和自己做一个不确定的约定。 我们遇见一些人,对方也随时可能转身走开,不...
评分逃离母爱 看《生活在别处》,看雅罗米尔几乎是病态地逃离母爱,觉得真象我。以己推人,暗自揣测当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独生子女的逃离宠爱脱不开干系吧。 因为母亲的爱,自小就从穿衣戴帽中体现出来,那份被母爱浸泡过的精致笼罩在孩子的整个世界,即使到了15、6岁,即使到...
评分 评分读的米兰昆德拉的第二部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在书城里面站在读了几天读完的。这个作品是在手机上读完的。 生活在别处,让我想起了去年买的一本书——《活在当下》,那本书是看了几页就没有看下去了,给我感觉是心灵鸡汤类似的书籍。 还是来说说这本书吧,首先从书名开...
稀里糊涂读书会长假阅读书目。也没料到,二刷过米兰昆德拉之后,还有这本“漏网之书”。
评分读了,又相当于没读。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昆德拉文字中直击灵魂的热烈的喜爱。
评分明明只看书名就击中了心的书,却偏偏要再打开看一看。所谓文学书写,就是要把几句话能说明白的故事展开去,细致到父母辈的细节,细致到反复无常折磨得人无法安宁的纠结。说到底,展现人学才是文学的本职。哪个心思细腻敏感的人小时候没想要当个诗人呢?主角比我幸运,到了青年时期仍然没有放弃身为一个诗人的人格,并在这汪洋大海一般的世界上奋力挣扎泅浮着。
评分雅罗米尔生命的尺度是被母亲劫持并绑架的,雅罗米尔之死就是畸形的母爱的自毁。雅罗米尔可以是任何人,但很遗憾的是,雅罗米尔唯独不能是他自己,他在表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真的让人感到害怕。
评分很久没读昆德拉,这母子控制欲太强了,描写很细腻,像是在看戏剧本。年轻就是要往前看,不停地奔跑,体验不同的人生,年纪大了才能对未来无所顾忌。 “如果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世界,至少我们应当改变自己的生活,应当自由地去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