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主要作家,《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其成名作,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尚有《魔山》等。
摘自《外国文学》 作者:黄燎宇 1901年,26岁的托马斯•曼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并立刻引起轰动。这部小说使托马斯•曼最终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他的大作家声誉。1929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布登勃洛克一家》被评委会宣布为授奖原...
评分因为过年,读完《布登勃洛克一家》用了较长的时间,或许这样漫长的地零碎地读一部家族史反而是更有效的,脉络被划得清晰异常,忧伤也被拉得漫长。一个家族一百年的历史,荣极而衰,最后消亡。其实这是定数。看尽历史,说的也只是这样一种故事。只是托马斯•曼用他的眼睛,带...
评分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是这么读《李尔王》的,他认为当一个人已经像李尔王那样坐到了最高权力的位置上,也不愁金钱之时,他便会产生自己能与上帝并肩的错觉。直到疾病或者其他自然力量将他击败,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这也是一种凭个人意志与环境对抗的典型,只不过堂吉诃...
评分It seems the fact is illustrated clearly when these Mrs has take bread more precious than any other affairs which contents with more sentimental value and showed how did the great force of the desire of matter acting flowing inroad this family’s basic idea...
故事总是这样,看上去应该在一起的两个人几乎很难并肩走下去,冬妮选择了放弃莫尔顿,这使我忍不住想起拉里和依莎贝尔、保尔和冬妮娅、特里斯坦和苏姗娜、许文强和冯程程。生活让冬妮经受了太多,而冬妮的天真可爱经年不改,实在让人怜惜。托马斯是喜欢大海甚于大山的,但为了布登勃洛克家族,他比任何人都活得更加沉重。而克里斯蒂安则放荡随意,也许他早就明白所谓难得糊涂。谁是谁非谁都有他的说法。但不管如何,卫希布洛特老教师总是会说:祝你幸福,我的孩子。
评分重新認識了腐朽二字。
评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性格很像我!估计我们的衣柜都差不多一样。但确切地说,我的性格应该是托马斯+他儿子。托马斯曼确实了不起!25岁出版的作品,从23岁开始写了3年。而且我一直认为他是gay,或者至少也是双性恋!
评分精神越发达,生存能力越低下。无益的自我探索只会使人精神分散,懒于行动,心旌摇荡。在务实的社会中沦为蹩脚的诗人。
评分2015.12.23 ~ 2015.01.24 写人,写社会,写历史,都既生动又深刻,很难想象竟是作者青年早期的作品。名作名译,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