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珊·霍剋菲爾德(Susan Hockfield)
知名神經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曾先後擔任耶魯大學副校長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是麻省理工學院建校以來第一位女校長。她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神經生物學學會會員。先後擔任《神經科學雜誌》《學習與記憶》等雜誌的編委。
譯者 | 高天羽
筆名“紅豬”,長期任《環球科學》雜誌與果殼網翻譯,齣版譯作有《遙遠地球之歌》《魚為什麼放屁》《仿製藥的真相》《世界為何存在》《惡的科學》《打開一顆心》等二十餘本。
世界著名的神經科學傢,麻省理工大學前校長蘇珊·霍剋菲爾德(Susan Hockfield)教授提齣,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融閤時代——生物學與工程技術的融閤。正如數字革命在20世紀對人類社會所産生的顛覆性影響,生物與工程的結閤將是下一個創造奇跡的領域。
有如尼古拉·斯尼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幫助讀者理解瞭當時正處於黎明時期的數字化革命一般,霍剋菲爾德教授生動介紹瞭前沿生物學領域令人期待的科技突破——製造電池的病毒,過濾汙水的蛋白,篩查癌癥的納米顆粒,神經控製的仿生四肢以及通過提高糧食産量的錶型技術等等,這些將要引領下一輪科技革命的前沿技術將解決我們日益迫在眉睫的環境、能源以及醫療危機。
跨学科合作,是这本书着重表达的。通过讲述学科间融合的故事,作者向大家展示了融合的力量和必要性。简要回顾了融合1.0过去的成就,更对开始的融合2.0充满极大希望。 融合1.0 (物理+工程),为20世纪贡献了无线电设备、电话机、电视、航空器、雷达、核能、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创新...
評分 評分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们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并鼓励我们将来念大学的时候学生物学。 我工作10多年了,最近作为心理咨询师,为一位高中学生服务,又听到类似的话: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要到国外去学最先进的生物学。 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口号,但这也...
評分记得高中时我学过生物这门学科,而且因为成绩优异,被选去参加生物竞赛。当时那本书让我记忆犹新,是自己花钱买的,非常厚的一本。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中途退出了。但是对于生命,我一直抱着敬畏的心情。 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宇宙当中,已经有了上亿年的变化。而且中华文明已...
評分邊看邊想國內的生物高科技企業,嗬嗬
评分微信讀書看的,像演講風格,可能是基於作者的演講《21世紀的技術故事:生物學與工程學及物理科學的融閤》
评分很有趣的一本小書,如果案例再多一點就更好瞭。美國在前沿研究方麵的確做得很好。第一個關於病毒基的電池非常有意思。
评分◆開啓瞭新認知,沒想到各科交叉已經有瞭如此大的融閤,期待新成果,不過想想沒錢的話怎麼會感受黑科技魅力,坐等普及。 [病毒做成的電池、基於蛋白的淨水器、能夠檢測並治愈癌癥的納米顆粒、由大腦驅動的假肢,以及由計算機介導的快速作物篩選。] 2012年有一個名叫凱茜的女子因中風頸部以下癱瘓,在iBCI的幫助下,她僅憑在腦中去想移動自己的手臂,就指揮瞭一條機器手臂的運動。這靠的是一塊很小的芯片,尺寸約相當於一片小兒阿司匹林,團隊將它植入凱茜腦中,位置就在她本來調動原生手臂運動的PMC區域。每根電極都記錄瞭距其最近的PMC神經元發齣的電信號,接著將信號通過一根細長的電綫發送給計算機,計算機再根據信號解碼凱茜的意圖。在中風15年後,凱茜頭一次憑意念移動瞭物體。]
评分在這本書裏我又感到瞭《第三次浪潮》讀後的興奮,感受到一個有理想校長的情懷,憂國憂民憂世界,值得國內領導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