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幽默、对大自然充满孩童般热爱的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绝对是理想的旅行伴侣,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到萨塞克斯郡的灌木丛,从东欧的波兰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得以发觉,原来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丰富多样的蜂儿正嗡嗡谱写着生命的乐章。非凡的昆虫世界里,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博物学真相。这是一段纵贯全球的寻蜂旅程,也是献给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
戴夫·古尔森
英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英国皇家昆虫学会及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生物学,现为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生物学教授,并于2006年创立熊蜂保护基金会。著有多部书籍,其中《螫针的故事》被评为《西雅图时报》年度☆佳图书,入围2013年塞缪尔·约翰逊奖。2015年入选《BBC野生动物杂志》评出的“五十位环保英雄”榜。
译者简介
王红斌,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英语译者、科普作家。
冉浩,动物学者、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动物王朝》《蚂蚁之美》《寻蚁记》等书。
审校者简介
三蝶纪,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对于昆虫真的知之甚少,对于蜜蜂更别提了。虽然也读过法布尔的《昆虫记》但还是很难对昆虫感兴趣。但读完《寻蜂记》这本书后,让我对蜜蜂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关注。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戴夫古尔森。他创立了熊蜂保护基金会,致力于环保事业,获得了环保英雄称...
评分我觉得这本书长达24页的序言适合所有充满好奇心的人去读。这部分主要是作者年轻时当充满好奇的“熊孩子”的经历,一个个小故事妙趣横生,我简直想全拍下来,但出于版权限制,只拍一个做个例子吧。真可惜我童年时没有一位这样的玩伴!不过若真有,也很可能我们都活不下来吧。 极...
内容很好,不过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是捏住一端然后弯曲书本,纸张之间的磨蹭会造出一种电闪雷鸣的声音(其他书几乎没有声音),甚至可以来一小段协奏曲,好玩到停不下来。。-_-
评分题材很喜欢。比起寻蜂记,更贴一位昆虫学家的环球旅行。不仅仅是关于寻蜂,还有环境保护、物种进化等问题的讨论。更像随笔,科普的成分没有那么高。
评分难得一见的以蜂为主题的科普书,而且还是比蜜蜂更加不起眼的熊蜂。作者流畅风趣的描述总让人想起来小时候满院子追着虫子跑的时光,正如书中引用爱德华·威尔逊先生的话,每个人都有一段喜欢昆虫的儿童时光,而我始终身在其中。很难想象我们是怎样在与自然逐渐失去联系的过程中一天天变成一个麻木、冷漠、无趣的大人的,难怪热爱自然的人总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人类往往会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希望帮助自然恢复,殊不知自然本身的生命力可比人类强多了。书拿在手里很轻盈,很适合外出的时候带在包里,据说还能发出电闪雷鸣的声音!
评分①序言里作者童年时代到处淘气淘成了博物学家/科学家的故事挺有趣;②虽然是讲蜂,但跨学科讲了很多当地历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好,很人文,作者写得也不枯燥,比如当年西线战役导致英国军方买了一块地在上面开坦克,结果坦克压出来的坑养活了丰年虫;比如【西方人携带天花病毒灭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是如何在熊蜂身上再次发生的;比如围观作者如何苦于给蜜蜂定种而每天观察熊蜂的生殖器;比如城市里被工商业弃置且有污染的“棕地”是如何支撑起独特的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诚如作者所说,自然总是会想法设法溜进来,但首先我们得给它留一线生机。
评分全书的八个章节,即是八个截然不同的生境的寻蜂故事。在旅途中有颇多令人意外的发现,也让作为读者的我获得了很多全新的认知。比如说军事训练区、工业的废弃用地,都能意外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保护区。对一片荒野的“再野化”粗放管理,环境可能好于精细化管理的保护区。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影响着波兰农场的生产方式和当地的熊蜂种群……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不同的物种,如何保护蜂群,人类还需要做太多的改变和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