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辨》记录了那场波及整个业界的“新闻摄影组织加工与摆布问题大讨论”,因由何在,结果如何?为后来埋下了哪些伏笔?那些“合理地”组织加工出来的“新闻照片”,何以大行其道?身背相机、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各种体面场合的摄影记者,到底是“摄影干部”、“无冕之王”,抑或仅仅是候着听差“照相的”?
照相机,作为现代性的工具,一柄双刃剑,在为新政权服务的过程中,是如何被操控者掌握,而又伤及自身的?在东西方对峙的背景下,对待外来影像文化,哪些人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们是先觉者,还是叛逆之徒?
囊影像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否最终建立起来?在所谓的世界摄影史中呈现什么样的独特景观?
真的是很好的书名。“红旗”是政治挂帅的代表,“照相馆”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意识形态下对相机的刻意摆弄。 全书繁杂的故事细节都在追问:摄影是“宣传”还是“新闻”;“政治正确”还是“艺术美”;“本质真实”还是“表面真实”……这一系列二元的问题。作者几乎没有在...
评分布列松来了 1958年6月中旬,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迪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来到中国大陆。中国摄影家学会发布的消息称,布列 松此次来华是进行“摄影访问”,目的是拍摄一本“十年来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画集。 朋友来了有好酒。6月26日,中国摄影学会...
评分当一回文抄公。"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在编辑部内部,他们没有多少话语权,纵然在新闻摄影业务上,包括图片的拍摄计划及在版面上呈现的状态等方面也是如此。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别人表述。(注:这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马克思...
评分何止是影像,文字乃至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有被“加工组合”的嫌疑。就其根源,后人看此书,联想到书中的年代,难免会有些轻而易举的想象。但是如今呢,我们也是深陷同样的困境而不知吗? 再就其根源,如果每个人看到这些“加工组合”的信息,去深究一下,去独立思考一下,也许能看...
评分当我们重新回顾一个时代的摄影作品多数是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这种心态让我们能更加客观的回顾这些作品。但是造假的能力实在是不咋样,让人们看了觉得很好笑,于是我们便把它当作一个笑料带过去。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也许没有那么简单。这是摄影之路上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罗里八嗦
评分想入!
评分罗里八嗦
评分材料丰富,貌似没有统一的研究思路,深度略显不足。(可是,人家本来没在写学术著作呀)(那好吧)
评分很有意思的书.最后一章略有欠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