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发表于2024-12-23
爭奪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一場2020年的記憶爭奪戰,一部記錄當下的現實書。
一係列社會與環境危機不斷纍積、爆發,讓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顯。從歲初到年末,《單讀》嚮海內外的作者、閤作夥伴以及讀者發起廣泛徵文,收集世界各地關於這一年的記錄。最終,來自18個國傢、34位創作者的24組紀實作品被匯集於此。《單讀25·爭奪記憶》在結構上打破瞭過去按照文體分類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組關鍵詞作綫索,讓詩歌成為另一條起承轉閤的綫索;封麵再做創新,以拼貼和重疊作為對紛亂記憶的錶意;正書加彆冊的齣版嘗試,將是未來《單讀》的新方嚮。
在閃爍其詞和置若罔聞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續的記錄與反思,是我們的迴應。
平湖,本名王哲,新加坡教育部屬下中學教師。畢業自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係,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教育戲劇。客居南洋二十年,寫作自娛。
王曉璐,媒體工作者,喜歡講故事但是人多便會怯場,現在學著通過翻譯來寫作。
麗娜·芒澤爾(Lina Mounzer),作傢、譯者,現居貝魯特。她的作品曾發錶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1843》(1843)、《文學中心》(Literary Hub)、《無有》(Bidoun),以及《故事:黎巴嫩女性作品選集》(Hikayat: An Anthology of Lebanese Women’s Writing)和《兩個星球的故事》(Tales of Two Planets)中。
劉漪,自由譯者,有兩隻貓。
丹尼爾·佩尼奧(Daniel Peña),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手推車奬(Pushcart Prize)獲奬作傢,現任職休斯敦市中心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Downtown)英語係助理教授。作品發錶於《犁頭》(Ploughshares)、《沿岸》(Gulf Coast)、《喧嘩》(The Rumpus)、《肯揚評論》(The Kenyon Review)、NBC新聞(NBC News)和《衛報》(The Guardian)等雜誌和媒體上。他的小說《砰》(Bang)現已齣版。他現居德剋薩斯州的休斯頓。
彭形影,紐約新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現任建築照明設計師。兼職澤東電影、澳門文學節、Eugenie Chan戲劇工坊翻譯。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華語作傢,現旅居北京。畢業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曾在成都留學,法國南部務農,輾轉颱北、馬尼拉、上海等地任經濟新聞編輯。現專職寫作,著有《四季便當》《東京本屋》,審校有“MUJI輕料理”叢書等。作品亦見於《知日》《讀庫》《鯉》《南方周末》《城市畫報》等媒體。
希瑟·帕裏(Heather Parry),現居愛丁堡。作品發錶於包括《刺痛的蒼蠅》(The Stinging Fly)和《新蘇格蘭寫作 35》(New Writing Scotland 35)在內的書籍和雜誌上。目前正在創作她的第二和第三本小說,以及一本短篇小說集。
韓見,轉型過猛成瞭銀行職員的前媒體人,正在努力積蓄成為自由人的力量。
李煒,畢業於芝加哥大學英語文學係,著有《永恒之間》等多本書。
袁鞦婷,《上海文學》編輯,青年譯者,已齣版譯著《永恒之間》。另譯有詩歌、散文、短篇小說、文學批評,散見於《外國文藝》《書城》《文匯筆會》《新民晚報》等。
瑪茲雅·穆罕默達裏(Marziya Mohammedali),攝影師、設計師、藝術傢、教育傢與研究員。她通過充滿創意的跨學科的實踐方式,記錄社會運動和以社會正義為主題的作品。她目前正在攻讀藝術活動領域的博士學位。
漢娜·拉維利(Hannah Lavery),詩人、劇作傢、演員,經驗豐富的工作坊策劃人。作品曾發錶於《天溝》雜誌(Gutter)、《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 Newspaper)和Neu! Reekie!等平颱上。
劉寬,波士頓大學新聞碩士,導演,特稿作者。她長期為《人物》、《南方周末》、《端傳媒》、T Magazine、ELLE等平颱撰稿;紀錄片作品曾在UCCA尤倫斯等機構展映。她目前的個人創作集中在探索影像和詩歌的邊界。
約翰·弗裏曼(John Freeman),美國作傢和文學評論傢。曾擔任《格蘭塔》(Granta)編輯,作品齣現在世界各地的近200個英文齣版物上,包括《紐約時報書評》《洛杉磯時報》《衛報》《華爾街日報》等。
林蓓蓓,浙江工業大學講師。
萬傑裏 • 加庫如(Wanjeri Gakuru),自由記者、散文作傢和製片人。作品發錶在《過渡雜誌》(Transition Magazine)、《非洲報道》(The Africa Report)、《大象》(The Elephant)、《洛杉磯時報》和CNN等雜誌和媒體上。
亞當·柯利(Adam Curley),現居墨爾本,作品散見於《月刊》(The Monthly)、《揚起的眉毛》(The Lifted Brow)、《星期六報紙》(The Saturday Paper)、Kill Your Darlings等雜誌和媒體上。
印力,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研究方嚮為英美小說。從文學批評角度發現文學翻譯之美。
大衛·索洛伊(David Szalay),1974年齣生於加拿大的濛特利爾,第二年隨父母遷往英國並一直生活在那裏。他的第一部小說《倫敦和東南部》(London and the Southeast)為他贏得瞭貝蒂·特拉斯剋和傑弗裏·法伯奬(Betty Trask and Geoffrey Faber prizes),接下來的兩部小說《無辜者》(The Innocent)和《春》(Spring)廣受好評。2016年,他的短篇小說集《那個男人》(All That Man Is)讓他入選瞭當年的布剋奬。索洛伊被《格蘭塔》列入2013年英國最優秀的20位年輕小說傢名單。
餘烈,1984年生於湖南,現居廣州。長期的閱讀者、觀察者,寫小說,做翻譯。小說作品散見於《作傢》《西湖》《芙蓉》《山花》等刊物。
顧湘,本科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文係,莫斯科國立大學新聞係碩士,作傢、畫傢。著有隨筆集《好小貓》《東香紀》《趙橋村》,短篇小說集《為不高興的歡樂》,長篇小說《西天》《安全齣口》等。
安德烈·道(André Dao),作傢、編輯、研究者和藝術傢。他是“火綫背後”(Behind the Wire)的聯閤創始人,這是一個口述曆史項目,記錄人們在移民拘留期間的經曆。他也是獲得過沃剋利奬(Walkley-award)的播客《信使》(The Messenger)的製作人。
史文軒,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編輯,譯者。
張賽,80年代生人,低學曆,高眼光,故自封為詩人。被外賣公司封為騎士。最喜歡孩子們的命名:河南老爸書呆子。保持戲謔,保持冷靜。
林白,生於廣西北流,現居北京。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寫作。著有《一個人的戰爭》《說吧,房間》《萬物花開》《玻璃蟲》《婦女閑聊錄》《北去來辭》等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影響瞭兩代作傢。獲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小說傢奬、老捨文學奬長篇小說奬、人民文學長篇小說雙年奬,首屆及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奬,第九屆茅盾文學奬提名奬等等重要文學奬項。
簡·卡森(Jan Carson),現居貝爾法斯特。目前已齣版作品包括長篇小說《馬爾科姆的橘子不見瞭》(Malcolm Orange Disappears)、短篇小說集《孩子的孩子》(Children’s Children)、微小說集《明信片故事集》(Postcard Stories) 等。她現在供職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寫作中心,同時也是北愛爾蘭Translink鐵路公司的巡迴作傢。
閆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嚮英美文學(二十世紀英美詩歌)。
許瑩玲(Julie Koh),齣生於悉尼,父母是馬來西亞華裔。畢業於悉尼大學政治與法律專業,畢業幾年後專職寫作。齣版有短篇小說集《資本失格》(Capital Misfits)與《輕小奇妙事》(Portable Curiosities)。許瑩玲也是新加坡獨立書店BooksActually年度文學選集《BooksActually的黃金標準》的編輯、諷刺歌劇《主廚爭奪戰》(Chop Chef)的劇本作者,以及實驗文學團體袋鼠烏力波(Kanganoulipo)的創始人之一。
歡樂的戴維瓊斯,1987年生人,新聞學專業畢業,目前職業基層小公務員,主業收稅,愛好寫作。
文珍,作傢。齣版有小說集《柒》《我們夜裏在美術館談戀愛》《十一味愛》《夜的女采摘員》,颱版自選集《氣味之城》,散文集《三四越界》,詩集《鯨魚破冰》。曆獲老捨文學奬、十月文學奬、上海文學奬、山花雙年奬、華語文學傳媒最具潛力新人奬、茅盾文學新人奬等。
巫昂,詩歌、小說、隨筆都寫,先後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和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曾供職《三聯生活周刊》,齣版有《我不想大張旗鼓地進入你的生命之中》《瓶中人》等書。2015年創立瞭宿寫作中心,現居北京。
戰洋,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係助理教授,中國發展及研究中心網絡成員。
昆鳥,生於河南,著有詩集《公斯芬剋斯》《壞手》。
野心很大,但是內容的選擇完全支撐不起龐大的野心。不僅無聊,而且充斥著中産之上階級的無病呻吟。如果對於疫情的痛苦迴憶僅僅局限於不能齣門遊山玩水,這些記憶真的代錶過去的有數十萬人死去的那一年嗎?如果不能,那麼爭奪這些記憶又有啥用呢?
評分要勇於盲目的愛
評分我看完後沒有第一時間寫讀後感。我想知道自己還能記住哪些篇目。這本書的優點在於選題、結構,它是今天文學參與公共話題的寶貴嘗試。這本書的局限在於作者的樣本,因為作者主要是都市生活的知識群體,且中肯地說,大部分人,尤其是國內作者不是被疫情造成緻命威脅的人,沒有深入到風暴中心,所以纔會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問題不在於文筆,而在於作者的豐富性不足,如果更加革新一些,完全可以邀請醫護人員、外賣騎手、打工子弟來寫疫情,文藝質感和在場感都會很不一樣,有時候,比起純粹的文字技藝本身,作者的在場感、痛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更深入地去談論,在一場重大的公民議題麵前,在場、冷峻、粗礪的實感,有時候比精雕細琢的文字更重要。
評分坦白講,比較失望,甚至無法讀完。太過於輕飄飄,感受不到真實。
評分我覺得《單讀》的編輯應該是一個偏執的紙書愛好者,要把今年發生的事情捧在手上,要把今年很重要的圓桌實錄捧在手上,要把後疫情時代的日記捧在手上,仿佛不這樣做,便無法在獨特的年份裏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從世界到自我再到附近,循著文字完成瞭一次由外到內、推己及人的迴顧,盡管有的文字並不特彆喜歡,但唯其不完美,纔符閤2020的氣質。最後還是想說一句老到掉牙的話:“記錄本身,就是抵抗。”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单读系列,看到书名与拼贴风格的封面便毫不犹豫的买下。2020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转瞬间所有人都在庆祝2021的到来。我在跨年夜写下“零点时前后相隔的一秒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改变,但是人们喜欢给我们的生活以象征和纪念,给与新的动力、新的热情、新的勇气,还...
評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单读系列,看到书名与拼贴风格的封面便毫不犹豫的买下。2020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转瞬间所有人都在庆祝2021的到来。我在跨年夜写下“零点时前后相隔的一秒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改变,但是人们喜欢给我们的生活以象征和纪念,给与新的动力、新的热情、新的勇气,还...
評分2020年年末,单读刊发了平湖的一组短诗(这组诗也收录于《单读 25:争夺记忆》),以此与充满转变与痛苦的一年作别。转眼一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努力地回归日常生活,近乎对疫情带来的改变和创伤感到麻木,但时不时冒出的新闻还是在提醒着,恐惧没有散去,近日来西安的情况,又让...
評分当初买这期《单读》一方面是为了凑齐《凛冬日记》而已。另一方面是序言吸引了我,“用一本书记住这一年”“记忆争夺”。嗯,序言让人期待值过高了。 总觉得2020年好像还没有过去似的,赧然发现2021已过去2月之久,实不相瞒,这年还剩298天。 在那过去的一年,基本上买全了主流...
評分2020年年末,单读刊发了平湖的一组短诗(这组诗也收录于《单读 25:争夺记忆》),以此与充满转变与痛苦的一年作别。转眼一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努力地回归日常生活,近乎对疫情带来的改变和创伤感到麻木,但时不时冒出的新闻还是在提醒着,恐惧没有散去,近日来西安的情况,又让...
爭奪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