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导演。作为总导演,拍摄过《故宫》、《敦煌》、《台北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大型纪录片。
纪录片作品及获奖情况:
1997年《周恩来》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特别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金鹰电视节特别奖,任编导;2002年《三峡移民》荣获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纪录片及最佳摄影奖,任制片人;2003年《晋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大奖,任制片人;2005年《黄河人家》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2005年十大纪录片”,入选法国“非帕”国际电视节,任制片人;2006年《故宫》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节最佳长篇纪录片奖、最佳编导奖,任总编导;《故宫》荣获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长篇及最佳摄影两项“金熊猫奖”,任总编导;《梅兰芳》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节优秀长篇纪录片奖,任总编导。2006年获“真实中国”年度最佳导演称号。2008年《昆曲六百年》荣获第二十四届电视金鹰节优秀纪录片奖,任制片人、艺术指导。
主要书籍作品:2001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记忆》,任副主编;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时空》系列丛书,任编委或主编。2005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故宫》,任主编;200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昆曲六百年》,任主编。2009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梅兰芳影像志》的作者。
《台北故宫》涉及历史和当代,重在展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以及历史和文化的流迁。讲述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和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真相,记录一件件国宝的远离、迁转、颠沛以及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为什么一些记忆值得人们去珍视?为什么一段历史总被人们说起?为什么一种怀念总是游荡在一些人的情感里?
希望《台北故宫》能给您带来真实、自然、亲切之感,能让您安静下来细细品味中国人曾经拥有的艺术精神与人文故事,更希望它能对两岸的理解、交流、和谐有一些积极之用。
近几年才知道有个台北故宫的,不知是何缘故小时候一直没有听说过,即使现在知道了也感觉是台湾同胞对我们大陆正宗故宫的觑视,你们凭什么叫故宫,那里也住过明清皇帝?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北京故宫最大魅力是在于故宫建筑本身,而艺术品是台北故宫的真正主角。关于两座故...
评分近几年才知道有个台北故宫的,不知是何缘故小时候一直没有听说过,即使现在知道了也感觉是台湾同胞对我们大陆正宗故宫的觑视,你们凭什么叫故宫,那里也住过明清皇帝?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北京故宫最大魅力是在于故宫建筑本身,而艺术品是台北故宫的真正主角。关于两座故...
评分看《台北故宮》紀錄片導演寫的書,看關於故宮的電影《經過》,再接著看紀錄片,不住的淚眼模糊。一件件的藝術品,人文與美學的完美結合在一起,美不勝收。可惜現在什麽都消失了,到處是山寨,那些美的情懷在這塊土地上失傳了。只有貪婪、冷漠、喧囂。。。。。。我很心痛、難過...
评分前段时间读完了《两个故宫的离合》和《故宫物语》。野岛刚似乎野心颇大,想讲的东西很多---政治,文化,文物,其实角度还蛮新颖的,但奇怪的是看下来就是觉得尴尬。故宫历史浅浅带过,文物故事索然无味,而更多的是太个人化的推论和揣测。 读《台北故宫》主要是想补充一下文物...
评分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是一次有点仓促的文字创作,大概也是为了应纪录片《台北故宫》播出的景吧。”。本书不是《台北故宫》的解说词,可以视为这部纪录片的资料汇编。 即使是仓促之作,也应当对“历史真实负责”(作者语)。在关于故宫文物运台的“昆仑舰”事件,本书出...
还蛮好的呀,这是一本以参考文献汇总成的记叙图书,跟那志良的书比本身就是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的区别,永远不会有那志良先生的书情感和细节丰富,不能要求那么多,但作为一本学习型书本是非常OK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骂。
评分据纪录片编写而成,两者都看过后,发现对书籍中的细节记忆更深刻
评分#Kindle#讲台北故宫的书果然还是应该去台北故宫买……
评分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珍宝。寻思着40余万件珍宝放在台北故宫兴许是件好事,毕竟北京故宫的保存技术不见得比台北故宫要更能好好照顾它们。
评分中国两座故宫,各自怀着曾经相聚在一起的珍宝,隔海相望。字画、漆器、金石、陶瓷…每次在博物馆的相遇都好似一次神交。千年时差却一脉相承,无法不为这种奇遇而动容。你看笔力婉转,看型塑奇特,看一刀一刻下藏起来的绝代风韵。我说此生未老时一定去一次台湾,不为繁华的市井,只为这批山野中有灵的古物——希望她们亦能知晓,传奇从未死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