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每个家庭的老相册里都能找到这样的照片。
《佚名照》中完全不同的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表现出近似的感情,近似的表情,近似的姿态,近似的环境,近似的尺幅——往日的昂扬和梦想都写在脸上、记录在案。晋永权通过1500张照片的收集和甄选展现出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之色与时代之光,堪称一部中国百姓照相史稿。
·
【内容介绍】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人。
晋永权,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著有《最后的汉族》(合著)、《出三峡记》、《江河移民》、《沙与水》、《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的中国摄影争辩》、《合家欢:20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相片》、《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等,被蓬皮杜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说起来惭愧,在书店用了两个多小时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却说不出啥评价。要说好,确实觉得有些杂乱、有些私人,要说不好,作者序言部分一亮相,文字与思考就震撼了我。直到读到最后,看作者自己在跋内表述“给不了观点就给史料”,作者自己也在巨大的史料面前迷惑彷徨的感觉...
评分儿时拍照总被父母要求笑对镜头,每次勉为其难咧嘴,都被批曰“不会笑”。照相为何要笑是个困扰我童年的问题,直到初中。 上了高中,每周值日最怕秋晨去扫操场落叶,人扫叶落,直到学生会检查完毕,扫叶人和落叶方各自相安。夏日还是初冬一个早晨(反正不是落叶时节),又逢扫操...
评分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
评分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
评分儿时拍照总被父母要求笑对镜头,每次勉为其难咧嘴,都被批曰“不会笑”。照相为何要笑是个困扰我童年的问题,直到初中。 上了高中,每周值日最怕秋晨去扫操场落叶,人扫叶落,直到学生会检查完毕,扫叶人和落叶方各自相安。夏日还是初冬一个早晨(反正不是落叶时节),又逢扫操...
一部聚焦20世纪下半叶中国日常生活图景的视角独特、资料全面的摄影照片集。书中收录的照片,全部出自编者在旧书店、文物市场、旧货摊等处收集的资料,而且拍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普通人。这些珍贵的影像组合在一起,足以构成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四十年间,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第一手视觉史料。而编者对于这些影像照片的分类方式、评述内容和背景资料介绍,都体现出其不俗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阅读积累。我们也有理由期待,相关社会文化史、社会生活史、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研究的学者,能以本书中的资料为素材,开发出更为精彩的研究成果。
评分“《佚名照》中完全不同的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表现出近似的感情,近似的表情,近似的姿态,近似的环境,近似的尺幅——往日的昂扬和梦想都写在脸上、记录在案。晋永权通过1500张照片的收集和甄选展现出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之色与时代之光,堪称一部中国百姓照相史稿。”
评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最好看。
评分“任何影像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依存、借鉴。依此便可以拆解这些影像的边界,看到它们之间相互缠绕又彼此分离的事实。”——终于明白为什么做成平装锁线,不做成精装。因为太厚了,七百多页,这样已经很重了,而且做成精装估计还没这个好翻阅。翻阅这本书,就像是小时候在别人家里看家庭相册一样,只不过年代跨度更大。年份越靠前,越无趣,五六十年代,除了千篇一律的拍照姿态,还有沉闷的套装。八十年代的那些看起来有趣多了。
评分那么多佚名者的影像,与自然,人,建筑,文化符号的合影,记录了时间和历史的痕迹,更有佚名者在时代洪流里意外留下的姿势,表情,实践,展演,模仿,创造。照片的收集和分类都很显功力,文字有点弱,对西方的理论概念无法进行历史化转变,所以不能呈现出中国当代历史的肌理,裂隙,碎片和“世界的苦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