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这本书中试图讨论三件事:一是摄影的意义与目的;二是从“糖水片”这个现象出发去观察当下摄影的发展;三是摄影当下的状态与正在发生的变化。
这本书没有谈论任何关于软件或者硬件的技术方面的内容,因为还有一些远比技术更加有趣和复杂的问题值得去探讨。因为摄影最重要的和爱好者们最缺乏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对摄影的理解。书中内容会引导读者去无限逼近。
一本书读懂当代摄影大师天价作品,思考当下摄影审美流行趋势。
王天羲是一名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工作者。
他工作、学习和生活于中国和美国,作品聚焦于富含隐喻的小型景观,或是探索边缘环境的生活方式。曾获Voies off、PDNedu等奖项。作品散见于 Aint-bad, Fotoroom,Paper Journal等国际摄影杂志,亦可见于《数码摄影》、《摄影之友》等国内摄影杂志。
他以“Timothy Wang”和“Tianxi”为昵称在知乎写作,并获得“知乎艺术与摄影话题优秀回答者”、“第五届盐Club荣誉会员”称号。曾在知乎出版电子书《什么才是好照片》,超过5k+ 用户购买阅读。
王天羲也是 MISC Lab(杂像工作室)的创始人。除了为自己的创作提供资源和场地,MISC Lab也进行图像、色彩和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并为艺术家提供驻地资源和作品制作服务。
我们为什么要拍照? 你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如果没有,那么就从这一刻开始考虑,你拍照是为了什么?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拿起手机就可以拍照,几乎不需要额外花费,也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技术的便利让拍照的门槛变得很低。 我们将看见的风景、发生过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拍照记录...
评分 评分我很喜欢这本书,喜欢到为它写书评。 书中的每个主题都切中我曾经思考或不曾思考的问题,并且给予我一个不做作,不浅薄,有韵味的回答。大众摄影与专业摄影的界限,在读完这本书后,变得清晰了然。这本书让「谈论摄影」这件事回归严肃,让摄影这一行为不再脱离大脑,单纯仰赖即...
评分 评分假如将世界上的景观看了一个遍后,那么他按下快门的一张landscape摄影会是什么样的呢? 本书谈论的不仅是摄影本身,而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媒介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如何凝固时间,三维空间如何在坍塌到二维平面结构内。本书内容也展现了作者站在宏观摄影史,和更大的艺术史背...
有关摄影新颖独到的观点,像冽泉一样让人惊喜,必须要坚信,摄影艺术是人类对光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空间,是角逐场。
评分第一本摄影书
评分一本书胜过三年的影像类课程,作者理性地讲出了我过去很多依稀模糊的感觉,像是拨云见日。 在校内外干过一些摄影活,拍过商业用图,拍过会议照片,也会常常思考这种严重媚俗或无脑按快门的创作方式——摄影就是这样了吗?也许真如作者说的那样,摄影本身已经分化成了几种完全割裂的形式。 读书的感觉让我想到了当时在读塔可夫斯基的拍立得摄影集《世上的光》,“为什么摄影”就像那位老人在问“为什么停住时光”?抛开商业摄影和快照而论,摄影本就该是以图像为媒介的独立艺术表达。 本书critique部分特别受用,也是我一直求索不得的理性方法,以后终于有些具体的学习方向了。包括作者提到的“崇高”,也是关于人类的原始崇拜,自然,巨物,宇宙,未知等等。 在这之后就更羡慕纯艺和独立创作了,不知道自己学校整天在教啥,中传果然是技校。
评分看了前面就来打分了,更多的是作者的话,解释了很多摄影行为,不管你有没有,都是值得去反观自我,和不断深入内心的一本书。究竟怎样才算好的照片。
评分为了引出后现代主义“边界”有关思想资源,作者不得不以左翼文化批判来展开讨论。把“糖水片”定义为缺乏内在叙事而同质化,也许会面临理论上的困境:现代工业似乎本最擅长制造叙事(引格林伯格《前卫与媚俗》其实确证了这一点)。其中深层分歧在于,当代艺术小叙事繁荣是不是已与资本同流,究竟如何算刻奇。如果遵循上述定义,作者很快就指出摄影人于今已成了某种运动员(项按,另一个例子是打辩论),陷于“画布迷思”“用取景框思考”不得自拔。但继而拿社交媒体点赞/初衷、文人画、用户–手机摄影往上去套,很容易会回到精英–大众冲突框架,或者惯用的鲍德里亚,而忽略艺术社会学在贝克尔之后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仿佛始终置身于某种沃霍尔的阴影下,所有话题甚至技术讨论,都被放在波普的焦虑里滤过一次,方可成文。也一窥背后艺术史教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