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的书写具有道德重量和忧倦智慧,它超越了文学,进入了神谕般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他的声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许还需要十年才能完全领会其言语的重量和精细。
——《纽约客》
这本书就像一个你想永远做下去的梦。
塞巴尔德完成了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工作。《土星之环》闪耀着人类心灵的光辉和坚韧。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尔德就是这样罕有的存在:一个无法效仿的创作者,他创造的不同凡响的句子像水晶一般,同时折射并放大了它们的意义。
——《书单杂志》
☀作者简介
[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1944年生于德国,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作品风格独特,被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代表作有《奥斯特利茨》《移民》《土星之环》《眩晕》等。
☀译者简介
闵志荣,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哥廷根大学跨文化日耳曼学专业硕士,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外 国语学院德语系系主任,曾译有《文化学研究导论》《至古典主义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德意志星球》 等书。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是谁? 在2019年之初,我之所以方才知道了他,是因为那部叫《奥斯特利茨》的小说。作家那么多,逝去的尤其多,我们需要一点契机,才能邂逅喜欢的那么几位。 塞巴尔德的文风奇特。他不是那种你翻开就会喜爱,更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然而很快厌倦的作者,他是防御...
评分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是谁? 在2019年之初,我之所以方才知道了他,是因为那部叫《奥斯特利茨》的小说。作家那么多,逝去的尤其多,我们需要一点契机,才能邂逅喜欢的那么几位。 塞巴尔德的文风奇特。他不是那种你翻开就会喜爱,更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然而很快厌倦的作者,他是防御...
评分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是谁? 在2019年之初,我之所以方才知道了他,是因为那部叫《奥斯特利茨》的小说。作家那么多,逝去的尤其多,我们需要一点契机,才能邂逅喜欢的那么几位。 塞巴尔德的文风奇特。他不是那种你翻开就会喜爱,更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然而很快厌倦的作者,他是防御...
评分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是谁? 在2019年之初,我之所以方才知道了他,是因为那部叫《奥斯特利茨》的小说。作家那么多,逝去的尤其多,我们需要一点契机,才能邂逅喜欢的那么几位。 塞巴尔德的文风奇特。他不是那种你翻开就会喜爱,更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然而很快厌倦的作者,他是防御...
评分在这场令人痛苦的分别之后,我长时间把自己锁在使馆内我的小房间里,把我们的不幸故事写下来,中途一再被徒劳的考虑和深思打断。我心中有个问题挥之不去,即我用书写的形式是否会再次并最终背叛、失去夏洛特·艾夫斯。但是除了通过书写来抵抗经常出其不意地击溃我的回忆,我别无...
塞巴尔德在这本里更多地展现了他对博物和考据的热情,好在那种独有的弥散的时间感还在,不至于博尔赫斯化。经其重述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全都有了塞巴尔德自己的声音。如,在“托马斯·布朗在他的文章《常见谬误》中某处我再也找不到的地方说”这句中体现出的模糊现实与虚构的巧妙手法;又如,在叙述清末历史时,很多句子都有奇特的陌生化效果,以至于这些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人物忽然有了令人难忘的小说主人公的气质:她现在看到,在叙述慈禧太后临终遗言时,塞巴尔德写道,历史是如何仅仅由降临到我们头上的不幸构成的,就像一道又一道波浪向海岸袭来,以至于我们,她说,甚至在世时也没有经历过片刻不曾畏惧的时光。
评分一本相当独特的“游记”,记录的不尽然是漫游中实际所见事物,表述主体是涵盖各国史政艺文的遐思杂叙。六经注我式的写法让一本小书有了磅礴之感。塞巴尔德的旅行可能真的类似逐步把自己变成围绕着土星的尘埃之环,靠近看是细碎,远观却已形成一种足观的瑰丽。
评分塞巴尔德在历史中游弋,故事里有若干独立的画面,一些不断变动中的静止,一些拥塞奔向不尽恒常。在叙述的催眠中,指见时间的断点,时间行过的擦痕。这份绵延走向,在时间中经历正常氧化侵蚀。它们不经意的超越本体,再成为时间本身。于是可以站妥在过去未来的边界处,意识到过去是如何建构消弭,再望向即将发生的不可阻挡。调式冷峻持重,与尘世隔温般的魂灵微光的部分,令人想起了他们一国的本雅明。配图很多,都是同时代的粗颗粒胶片风景摄影(有些人嫌精度不够),可那正是回忆的质感,与时间一道衰减划痕疮痍的补述部分。
评分让我想到当年读钟鸣的《旁观者》,可惜插图实在太模糊了,不知道原作是怎么样的
评分塞巴尔德在这本里更多地展现了他对博物和考据的热情,好在那种独有的弥散的时间感还在,不至于博尔赫斯化。经其重述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全都有了塞巴尔德自己的声音。如,在“托马斯·布朗在他的文章《常见谬误》中某处我再也找不到的地方说”这句中体现出的模糊现实与虚构的巧妙手法;又如,在叙述清末历史时,很多句子都有奇特的陌生化效果,以至于这些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人物忽然有了令人难忘的小说主人公的气质:她现在看到,在叙述慈禧太后临终遗言时,塞巴尔德写道,历史是如何仅仅由降临到我们头上的不幸构成的,就像一道又一道波浪向海岸袭来,以至于我们,她说,甚至在世时也没有经历过片刻不曾畏惧的时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